安吉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景中村发展产生矛盾 | 第9页 |
·“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契机 | 第9页 |
·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兴起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意义 | 第10页 |
·对于景中村的意义 | 第10页 |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文献收集法 | 第10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0-11页 |
·问卷与访谈调查法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第13-26页 |
·相关概念 | 第13-18页 |
·风景名胜区 | 第13页 |
·景中村 | 第13页 |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范围的界定 | 第13-16页 |
·美丽乡村建设 | 第16-17页 |
·生态旅游 | 第17页 |
·乡村旅游 | 第17-18页 |
·相关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社区冲突理论 | 第18页 |
·社区共管理论 | 第18-19页 |
·共同规划理论 | 第19页 |
·区域PRED系统理论 | 第19-2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国内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国外国家公园社区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3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背景概述 | 第26-31页 |
·自然条件 | 第26-27页 |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地质地貌 | 第26页 |
·水文资源 | 第26页 |
·气候 | 第26-27页 |
·土壤 | 第27页 |
·生物资源 | 第27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页 |
·收入构成 | 第27页 |
·行政区划 | 第27页 |
·风景名胜资源 | 第27-29页 |
·各景区、景点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灵峰寺景区 | 第29页 |
·竹博园景区 | 第29页 |
·江南天池景区 | 第29页 |
·藏龙百瀑景区 | 第29页 |
·九龙峡景区 | 第29-30页 |
·姚家大院 | 第30页 |
·爱吾庐 | 第30页 |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4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问题研究 | 第31-49页 |
·现状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第31-42页 |
·基础资料的收集 | 第31-33页 |
·基础资料的分析 | 第33-42页 |
·存在问题的归纳与分析 | 第42-48页 |
·产业经济方面的问题 | 第42-43页 |
·规划建设方面的问题 | 第43-45页 |
·管理机制方面的问题 | 第45-46页 |
·环境资源方面的问题 | 第46-47页 |
·其他方面的问题 | 第47-48页 |
·存在问题根源分析 | 第48-49页 |
5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类型的划分 | 第49-55页 |
·影响景中村类型划分的因素 | 第49-52页 |
·风景名胜资源 | 第49-50页 |
·地理区位条件 | 第50页 |
·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51页 |
·重大建设项目 | 第51-52页 |
·其他因素 | 第52页 |
·景中村分类 | 第52-55页 |
6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发展规划对策 | 第55-76页 |
·天荒坪风景名胜区景中村规划建设回顾 | 第55页 |
·景中村发展规划原则 | 第55页 |
·责权利平衡原则 | 第55页 |
·保证村民利益原则 | 第55页 |
·空间合理布局原则 | 第55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5页 |
·空间物质形态的规划策略 | 第55-71页 |
·服务型景中村 | 第55-61页 |
·观光型景中村 | 第61-66页 |
·协调型景中村 | 第66-69页 |
·普通型景中村 | 第69-71页 |
·非物质形态的规划策略 | 第71-76页 |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 第71-72页 |
·管理机制规划 | 第72-74页 |
·宣传教育规划 | 第74-76页 |
7 结语 | 第76-78页 |
·阶段成果 | 第76页 |
·不足之处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97页 |
附录1 图片附录及来源 | 第81-83页 |
附录2 表格附录及来源 | 第83-84页 |
附录3 景中村及景区访谈记录 | 第84-94页 |
附录4 景中村村民调查问卷 | 第94-96页 |
附录5 景中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第96-97页 |
个人简介 | 第97-98页 |
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