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声速进气道分离流动建模及不起动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 ·研究现状 | 第20-29页 |
| ·激波诱导边界层分离研究 | 第20-23页 |
| ·进气道不起动流场特性研究 | 第23-27页 |
| ·高超侧压进气道起动问题研究 | 第27-28页 |
| ·进气道不起动流动控制研究 | 第28-2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31-49页 |
| ·超声速型面可控喷管设计 | 第31-37页 |
| ·喷管无粘型面设计及验证 | 第31-34页 |
| ·喷管型面粘性修正方法及验证 | 第34-35页 |
| ·型面可控喷管与最短长度喷管的对比 | 第35-37页 |
| ·风洞实验设备 | 第37-42页 |
| ·超声速静风洞 | 第37-40页 |
| ·Φ440mm高焓自由射流实验系统 | 第40-42页 |
| ·流场观测技术 | 第42-47页 |
| ·NPLS技术 | 第42-43页 |
| ·PIV技术 | 第43-44页 |
| ·纹影/高速摄影仪 | 第44-45页 |
| ·压力扫描阀 | 第45-47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47-48页 |
| ·数值模拟方程 | 第47页 |
| ·数值差分方法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三章 激波诱导湍流边界层分离流场建模研究 | 第49-69页 |
| ·简化流场及仿真方法验证 | 第49-55页 |
| ·简化流场 | 第49-50页 |
| ·数值模拟方法及边界条件设置 | 第50页 |
|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50-52页 |
| ·低马赫数分离流动计算验证 | 第52-53页 |
| ·高马赫数分离流动计算验证 | 第53-55页 |
| ·边界层分离角度建模 | 第55-59页 |
| ·流场模型 | 第55-56页 |
| ·分离角度的计算 | 第56-58页 |
| ·分离角度模型验证 | 第58-59页 |
| ·边界层分离长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3页 |
| ·分离长度与气流偏折角的关系 | 第59-61页 |
| ·分离长度与Re数的关系 | 第61-62页 |
| ·分离长度与来流马赫数的关系 | 第62-63页 |
| ·边界层分离长度建模 | 第63-67页 |
| ·低马赫数分离长度模型 | 第63-65页 |
| ·高马赫数分离长度模型 | 第65-67页 |
|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进气道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动研究 | 第69-88页 |
| ·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场建模 | 第69-76页 |
| ·简化进气道构型及研究方法 | 第69-71页 |
| ·边界层分离的自由相互作用理论 | 第71-72页 |
| ·进气道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动压力分析 | 第72-74页 |
| ·进气道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场建模 | 第74-76页 |
| ·流场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76页 |
| ·不起动大尺度分离精细流场结构研究 | 第76-80页 |
| ·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 ·大尺度分离流动流向流场结构 | 第78-79页 |
| ·大尺度分离流动展向流场结构 | 第79-80页 |
| ·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动形成及消失过程研究 | 第80-87页 |
| ·实验模型及喷流设置 | 第80-82页 |
| ·进气道起动流场结构分析 | 第82-83页 |
| ·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动形成过程分析 | 第83-84页 |
| ·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动消失过程分析 | 第84-85页 |
| ·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过程中的迟滞现象 | 第85-87页 |
|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五章 高超侧压进气道不起动机理及流动控制研究 | 第88-116页 |
| ·侧板激波诱导层流边界层分离流场研究 | 第88-92页 |
| ·实验流场模型 | 第88-89页 |
| ·网格及边界条件 | 第89-90页 |
| ·流向流场结构分析 | 第90页 |
| ·展向流场结构分析 | 第90-92页 |
| ·进气道构型及研究方法 | 第92-97页 |
| ·进气道构型 | 第92-93页 |
| ·进气道起动性能考察方法 | 第93-95页 |
| ·进气道流量测量方法 | 第95-96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96-97页 |
| ·侧板构型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 | 第97-102页 |
| ·前掠与后掠进气道侧板构型 | 第98页 |
| ·前掠与后掠进气道起动性能实验结果 | 第98-100页 |
| ·前掠与后掠进气道起动性能对比分析 | 第100-102页 |
| ·进气道不起动的抽吸流动控制研究 | 第102-108页 |
| ·进气道抽吸方案设计 | 第102-103页 |
| ·进气道不起动大尺度分离流场结构分析 | 第103-104页 |
| ·抽吸对进气道起动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 ·抽吸对进气道综合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抽吸控制的实验验证 | 第106-108页 |
| ·进气道溢流方案的改进与分析 | 第108-114页 |
| ·进气道溢流方案改进设计 | 第108-109页 |
| ·进气道起动性能对比 | 第109-111页 |
| ·进气道流量捕获性能对比 | 第111-112页 |
| ·进气道压缩性能对比 | 第112-114页 |
| ·小结 | 第114-11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 ·结论 | 第116-117页 |
| ·创新点 | 第117页 |
|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