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社会转型期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界定 | 第17-25页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的理论界定 | 第17-20页 |
一、社会转型期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 第20-23页 |
一、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与种类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与新特点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第25-27页 |
一、社会转型期是各种矛盾尖锐冲突的矛盾凸显期 | 第25-26页 |
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是各种矛盾极易激化的时期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群体性频发呈现的新特点 | 第27-32页 |
一、利益诉求占主导地位 | 第27-28页 |
二、诱发因素复杂多样 | 第28-29页 |
三、参与主体多元化 | 第29-30页 |
四、组织化程度更加明显 | 第30-31页 |
五、对抗性日益增强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成因探究 | 第33-42页 |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经济原因 | 第33-34页 |
一、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调控机制的弱化 | 第33-34页 |
二、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 | 第34页 |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政治原因 | 第34-36页 |
一、民主制度建设尚不健全完善 | 第34-35页 |
二、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与法制观念较淡薄 | 第35页 |
三、基层政府的示范作用不明显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原因 | 第36-38页 |
一、社会控制弱化 | 第36-37页 |
三、社会不公现象的加剧 | 第37页 |
四、新生的社会弱势群体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管理原因 | 第38-39页 |
一、政府管理方法简单粗暴 | 第38页 |
二、基层政府控制能力薄弱 | 第38-39页 |
三、政府管理缺位 | 第39页 |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心理原因 | 第39-41页 |
一、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人们的不平衡心理 | 第39-40页 |
二、从众心理的盲目追从 | 第40页 |
三、个人现代化的心理受挫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策 | 第42-50页 |
第一节 坚持社会公正的政府管理理念 | 第42-43页 |
一、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第42-43页 |
二、坚持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 | 第43页 |
第二节 转变政府社会管理方式 | 第43-45页 |
一、单向控制的管理方式向服务的管理方式的转变 | 第44页 |
二、单一的管理方式向多元的管理方式转变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建立系统的预防、控制与处置机制 | 第45-46页 |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 | 第45页 |
二、建构高效合理的社会控制机制 | 第45-46页 |
三、建立稳妥的群体性事件善后机制 | 第46页 |
第四节 加强社会利益分配、表达与保障制度建设 | 第46-48页 |
一、完善社会利益调节分配制度 | 第47页 |
二、加强社会利益表达制度建设 | 第47-48页 |
三、建立系统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