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测震学论文

祁连山前逆冲断裂带古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2页
   ·研究区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3-14页
   ·古地震研究的进展第14-19页
     ·探槽开挖技术的发展第15页
     ·古地震事件识别的发展第15-18页
     ·测年技术的发展第18-19页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9-20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创新点第20页
   ·研究拟采用方法、步骤及措施第20-22页
第二章 大柴旦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研究第22-46页
   ·大柴旦断裂几何展布特征第22-24页
   ·断裂活动的地貌特征第24-28页
   ·大柴旦断裂古地震保存与探槽选址第28-31页
   ·大柴旦断裂古地震特征第31-41页
     ·天然剖面古地震特征第31-33页
     ·探槽古地震特征第33-41页
   ·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第41-44页
   ·关键技术总结第44-46页
第三章 榆木山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研究第46-82页
   ·榆木山断裂地貌发育特征第46-51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活动特征第46-47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活动特征第47-51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事件的地貌表现形式第51-54页
     ·榆木山断裂北缘断裂地貌表现形式第51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保存及探槽选址第51-54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研究第54-61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探槽 1(Tc-1)第54-58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探槽 2(Tc-2)第58-61页
   ·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第61-62页
   ·榆木山北缘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小结第62-63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古地震研究第63-76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探槽 1(Tc-1)第64-68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探槽 3(Tc-3)第68-70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探槽4南壁(Tc-4)第70-73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探槽4北壁(Tc-4)第73-75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探槽 6(Tc-6)第75-76页
   ·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第76-78页
   ·古地震位错与陡坎高度对比分析第78页
   ·榆木山东缘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总结第78-82页
第四章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研究第82-102页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地貌表现形式第82-87页
   ·佛洞庙—红崖子古地震保存与探槽选址第87-89页
   ·洪水坝河探槽古地震研究(Tc-1)第89-92页
     ·探槽开挖布设与地层记录第89-91页
     ·认识和记录构造界限第91-92页
     ·断错地层及古地震事件分析第92页
   ·观山五组剖面古地震研究(Tc-2)第92-93页
   ·水库探槽古地震研究(Tc-3)第93-95页
   ·马营河探槽古地震研究(Tc-4)第95-97页
     ·探槽开挖布设与地层记录第95-96页
     ·断错地层及古地震事件分析第96-97页
   ·小泉村天然剖面古地震研究(Tc-5)第97-99页
   ·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第99-100页
   ·关键技术总结第100-102页
第五章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关键技术研究第102-125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地貌活动特征第102-108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研究第108-122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1(Tc-1)第108-111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2(Tc-2)第111-113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3(Tc-3)第113-114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4(Tc-4)第114-116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5(Tc-5)第116-117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6(Tc-6)第117-118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7(Tc-7)第118-120页
     ·金塔南山北缘断裂古地震探槽 8(Tc-8)第120-122页
   ·古地震事件的对比分析第122-123页
   ·古地震关键研究总结第123-125页
第六章 祁连山前逆冲断裂带古地震识别的关键技术要点第125-137页
   ·断裂航卫片表现形式第125页
   ·地貌表现形式第125-129页
   ·探槽开挖地点第129-131页
   ·探槽开挖样式第131-132页
   ·剖面断层发育模式第132-133页
   ·古地震事件识别第133-135页
     ·逆冲断层位错变形第133页
     ·折曲位错变形第133-135页
     ·低角度(推覆)逆冲断层断错变形第135页
   ·测年样品的采集第135-137页
第七章 结论及问题讨论第137-140页
   ·主要结论第137-138页
   ·存在问题及以后的研究工作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7页
作者简介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路施工对雅丹动力稳定性影响研究
下一篇:迈丹断裂阿合奇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