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菌科一株产黄色素真菌的鉴定及其色素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多孔菌科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天然色素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野生菌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第2章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16-2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6-17页 |
| ·供试材料 | 第16页 |
|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16-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 ·培养基配制 | 第17页 |
| ·菌株分离纯化 | 第17页 |
| ·形态学鉴定 | 第17-18页 |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18-2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 ·形态学特征 | 第20-22页 |
| ·ITS聚类分析 | 第22-23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 第3章 色素提取工艺优化 | 第24-32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页 |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工艺流程 | 第24页 |
| ·色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提取溶剂选择 | 第25页 |
| ·标准曲线的配制 | 第25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25页 |
| ·正交试验 | 第25-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6页 |
|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6-29页 |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9-31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 第4章 色素结构分析 | 第32-36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2页 |
| ·液相色谱分析 | 第32页 |
| ·质谱鉴定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 ·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3页 |
| ·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结果 | 第33-35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 第5章 色素稳定性试验 | 第36-41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36页 |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 ·主要药品和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热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 ·pH稳定性试验 | 第36-37页 |
| ·氧化剂与还原剂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 ·金属离子稳定性试验 | 第37页 |
|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pH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页 |
| ·氧化剂与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第6章 野转家栽培 | 第41-46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1页 |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 ·培养基质 | 第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母种培养 | 第41页 |
| ·原种培养 | 第41-42页 |
| ·代料培养 | 第42页 |
| ·出菇管理 | 第42页 |
| ·不同光质栽培方法 | 第42页 |
| ·色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 ·常规栽培条件下子实体生长情况及形态特征 | 第42-43页 |
| ·不同光质栽培条件下子实体生长及色素积累 | 第43-4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