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选题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选题的重点 | 第17页 |
·选题的难点 | 第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与高校勤工助学相关理论阐释 | 第18-27页 |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相关概念厘定 | 第18-19页 |
·大学生责任感 | 第18页 |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 | 第18-19页 |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 | 第19页 |
·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概述 | 第19-21页 |
·高校勤工助学概念及历史沿革 | 第19-21页 |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主要形式 | 第21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 第22页 |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第23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功能分析 | 第23-27页 |
·明确的目标导向功能 | 第24页 |
·有效的信息传递功能 | 第24页 |
·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 | 第24-25页 |
·即时的实践检验功能 | 第25页 |
·真实的主客体互动功能 | 第25页 |
·有序的组织保障功能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必要性现实性分析 | 第27-32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29页 |
·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问题需被重视 | 第27-28页 |
·传统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亟待创新 | 第28-29页 |
·高校勤工助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赋予新意义 | 第29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性分析 | 第29-32页 |
·高校勤工助学符合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的实践性 | 第29-30页 |
·高校勤工助学保证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的参与性 | 第30页 |
·高校勤工助学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整体实效性 | 第30-31页 |
·高校勤工助学满足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方式的多样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32-42页 |
·高校勤工助学的基本现状调查 | 第32-36页 |
·调查方法与对象 | 第32页 |
·调查问卷的结构 | 第32页 |
·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2-36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6-39页 |
·勤工助学岗位获得的随意性大 | 第36-37页 |
·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 | 第37页 |
·用工单位的关心引导不够 | 第37-38页 |
·岗位安排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 第38-39页 |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制约因素 | 第39-42页 |
·主客体认知因素 | 第39-40页 |
·培育管理因素 | 第40页 |
·人文环境因素 | 第40-42页 |
第五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优化对策 | 第42-52页 |
·树立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认知理念 | 第42-43页 |
·学生主体对于高校勤工助学认知的转变 | 第42-43页 |
·用工单位教师对高校勤工助学认知的转变 | 第43页 |
·明确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实施程序 | 第43-45页 |
·前期阶段:项目准备与培训 | 第43-44页 |
·中期阶段:工作的开展与反思 | 第44-45页 |
·后期阶段:评价与激励 | 第45页 |
·健全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制度规约 | 第45-47页 |
·健全可行的宏观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积极创新合理的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严格遵循相应的惩罚退出机制 | 第47页 |
·创新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工作形态 | 第47-49页 |
·工作岗位的选择应与学生兴趣、能力相结合 | 第48页 |
·提升工作和任务的挑战性 | 第48-49页 |
·创新可行的勤工助学岗位 | 第49页 |
·营造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环境生态 | 第49-52页 |
·创建文化氛围,加强责任情感 | 第49-50页 |
·传递人文关怀,增强责任动力 | 第50页 |
·设立“勤感驿站”交流共勉,提升责任能力 | 第50-51页 |
·树立典型,鼓励责任行为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第57-62页 |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