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 ·氧化铈的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 ·氧化铈的基本属性 | 第14-15页 |
| ·氧化铈的合成方法 | 第15-18页 |
| ·氧化铈的形貌多样性 | 第18-21页 |
| ·氧化铈的应用 | 第21-25页 |
| ·氧化铈微纳结构 | 第25-35页 |
| ·微纳结构的特点及构筑 | 第25-27页 |
| ·空心结构 | 第27-35页 |
| ·担载贵金属的氧化铈催化材料 | 第35-37页 |
| ·课题的选题意义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7-40页 |
| 3 多壳层氧化铈的合成及催化研究 | 第40-58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41-42页 |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 ·表征手段 | 第42-44页 |
| ·样品制备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45页 |
|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第45-46页 |
| ·样品的形貌分析 | 第46-50页 |
| ·多壳层的形成机制 | 第50-52页 |
|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分析 | 第52-53页 |
|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53页 |
| ·Au/CeO_2多壳层结构异质催化剂 | 第53-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4 多壳层氧化铈的修饰与性能研究 | 第58-66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58-59页 |
| ·实验仪器 | 第59页 |
| ·表征手段 | 第59页 |
| ·钴掺杂氧化铈多壳层 | 第59-61页 |
| ·Al_2O_3/CeO_2与C/CeO_2复合多壳层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5 多孔状微立方氧化铈的制备 | 第66-76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66-67页 |
|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 ·表征手段 | 第67-68页 |
| ·样品制备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3页 |
| ·TG-DSC分析 | 第68-69页 |
| ·形貌表征 | 第69-7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72页 |
|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 第72页 |
|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分析 | 第72-73页 |
| ·其他形貌的制备 | 第73-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6 纳米氧化铈对CePO_4纳米线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76-91页 |
| ·引言 | 第76-77页 |
|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77页 |
| ·实验仪器 | 第77页 |
| ·表征手段 | 第77-78页 |
| ·样品制备 | 第7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 ·低磷酸盐溶度条件下CePO_4纳米线的相转变及光致发光研究 | 第83-90页 |
| ·小结 | 第90-91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展望 | 第92页 |
| ·创新点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112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2-116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