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一种新昆虫病原真菌,Aspergillus oryzae XJ-1及其在蝗虫防治中的潜力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5页
   ·蝗虫的发生与防治现状第10-11页
   ·蝗虫病原微生物第11-20页
     ·蝗虫痘病毒第12-14页
     ·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第14-15页
     ·蝗噬虫霉(Entomophaga grylli)第15-17页
     ·绿僵菌(Metarhizium)第17-19页
     ·白僵菌(Beauveria)第19-20页
   ·真菌鉴定技术概述第20-22页
     ·DNA条形码鉴定第20-22页
     ·形态学鉴定第22页
   ·规模化产孢工艺概述第22-23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3-24页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曲霉Aspergillus sp.XJ-1的致病性及其鉴定第25-38页
 摘要第25-26页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实验材料第26页
     ·实验方法第26-29页
   ·实验结果第29-37页
     ·Aspergillus sp.XJ-1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性第29-31页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1-33页
     ·形态学鉴定第33-37页
   ·分析与讨论第37-38页
第三章 曲霉A.oryzae XJ-1的毒力测定及其毒素分析第38-44页
 摘要第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实验材料第38-39页
     ·实验方法第39-40页
   ·实验结果第40-43页
     ·A.oryzae XJ-1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第40-41页
     ·A.oryzae XJ-1代谢产物中的毒素分析第41-43页
   ·分析与讨论第43-44页
第四章 曲霉A.oryzae XJ-1的固体发酵技术初步研究第44-50页
 摘要第44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实验材料第44-45页
     ·实验方法第45-46页
   ·实验结果第46-49页
     ·温度与光照对A.oryzae XJ-1生长的影响第46-47页
     ·不同发酵条件对A.oryzae XJ-1产孢量的影响第47-49页
   ·分析与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0-54页
   ·主要结论第50页
   ·创新点第50页
   ·讨论第50-54页
参考文献第54-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甜菜坏死黄脉病毒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及p25突变体的构建
下一篇:Wolbachia株系筛选、人工转染及烟粉虱种群控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