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晚古生代冰期时空分布 | 第15-17页 |
| ·中低纬度地区旋回地层及冰川型海平面变化 | 第17-19页 |
| ·低纬度地区海平面下降的沉积记录 | 第19-22页 |
| ·贵州早二叠世地层研究现状 | 第22页 |
| ·存在问题 | 第22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1.4 论文工作量、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 第24-25页 |
| ·论文工作量小结 | 第24页 |
| ·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 第25-31页 |
| §2.1 研究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25-27页 |
|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与分区 | 第25-26页 |
|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概况 | 第26-27页 |
| §2.3 研究区区域地层 | 第27-31页 |
| ·年代地层格架 | 第27-28页 |
| ·岩石地层单位 | 第28-29页 |
| ·区域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贵州南部早二叠世地层沉积学特征 | 第31-62页 |
| §3.1 普安龙吟剖面沉积学特征 | 第31-43页 |
| ·岩石类型和微相特征 | 第36-40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40-41页 |
| ·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旋回 | 第41-43页 |
| §3.2 紫云宗地剖面沉积学特征 | 第43-52页 |
| ·岩石类型和微相特征 | 第48-50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50页 |
| ·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旋回 | 第50-52页 |
| §3.3 紫云扁平剖面沉积学特征 | 第52-62页 |
| ·岩石类型和微相特征 | 第55-59页 |
| ·沉积相特征 | 第59-60页 |
| ·沉积相演化特征及沉积旋回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贵州南部早二叠世地层古岩溶特征 | 第62-80页 |
| §4.1 概述 | 第62-64页 |
| §4.2 研究区古岩溶类型和沉积学特征 | 第64-73页 |
| ·龙吟剖面古岩溶类型和特征 | 第64-68页 |
| ·宗地剖面古岩溶类型和特征 | 第68-71页 |
| ·扁平剖面古岩溶类型和特征 | 第71-73页 |
| §4.3 研究区古岩溶的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 | 第73-80页 |
| ·研究区古岩溶分布特征 | 第73-77页 |
| ·研究区古岩溶发育模式 | 第77-80页 |
| 第五章 贵州南部早二叠世古岩溶特征对晚古生代冰期的响应 | 第80-85页 |
| §5.1 全球早二叠世冰期的记录 | 第80-82页 |
| ·冰成岩沉积 | 第80页 |
| ·旋回地层沉积 | 第80-81页 |
| ·碳氧同位素地层 | 第81-82页 |
| §5.2 华南古岩溶沉积学特征对晚古生代冰期的响应 | 第82-85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