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页 |
·不足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13-19页 |
·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 | 第13-15页 |
·执政环境特殊 | 第13-14页 |
·执政基础广泛 | 第14页 |
·执政形式民主 | 第14页 |
·执政能力成熟 | 第14-15页 |
·历史条件:延安整风运动 | 第15-17页 |
·落实了党的思想建设 | 第15-16页 |
·明确了党的政治路线 | 第16页 |
·提出了党的三大作风 | 第16-17页 |
·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构成 | 第19-25页 |
·群众路线的目的 | 第19-20页 |
·群众路线的本质 | 第20-21页 |
·一切依靠群众 | 第20页 |
·相信人民群众 | 第20-21页 |
·密切联系群众 | 第21页 |
·群众路线的对象 | 第21-22页 |
·人民群众 | 第21页 |
·党员 | 第21-22页 |
·群众路线的内容 | 第22-25页 |
·从群众中来 | 第22页 |
·到群众中去 | 第22页 |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实践 | 第25-35页 |
·从群众的利益出发 | 第25-27页 |
·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 第25-26页 |
·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26-27页 |
·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 第27-28页 |
·“人民监督”这一概念在延安时期正式提出 | 第27页 |
·完善可遵从的法律体系在延安时期成型 | 第27-28页 |
·“有法必依、执法为民”是延安时期的群众监督的行动纲领 | 第28页 |
·充分依靠群众的力量 | 第28-30页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第28-29页 |
·依靠人民群众赢得根据地稳固 | 第29页 |
·依靠人民群众获得政权合法性 | 第29-30页 |
·保持领导和群众的相互认同 | 第30-32页 |
·党员认同群众 | 第30-31页 |
·群众认同党员 | 第31页 |
·认同共同的奋斗目标 | 第31-32页 |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 第32-35页 |
·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创新 | 第32页 |
·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方法的创新 | 第32-35页 |
第五章 延安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5-43页 |
·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当代意义 | 第35-36页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 第36-37页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 第37-39页 |
·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纽带 | 第39-43页 |
·充分发挥群众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 第39页 |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制度,探索走群众路线的好形式 | 第39-40页 |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