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述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0页 |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基础理论与失业保险功能的历史演变 | 第22-32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失业和失业率的界定 | 第22-23页 |
·失业保险 | 第23页 |
·失业保险功能的基础理论 | 第23-27页 |
·失业保险基础理论 | 第23-24页 |
·失业保险制度对再就业影响的基础理论 | 第24-27页 |
·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历史演变 | 第27-31页 |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演变 | 第27-29页 |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的演变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成效与功能缺陷 | 第32-45页 |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成效 | 第32-35页 |
·失业保险规模扩大,风险防范功能有所增强 | 第32-34页 |
·失业保险制度顺利运行,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 第34页 |
·就业服务积极开展,就业促进取得成效 | 第34-35页 |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缺陷 | 第35-44页 |
·生活保障水平偏低 | 第36-40页 |
·促进就业功能不足 | 第40-43页 |
·稳定就业和预防失业功能缺失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功能缺陷的原因分析 | 第45-54页 |
·制度设计偏重于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的功能不足 | 第45-49页 |
·面临结构性失业现状,促进就业相关的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 第45-47页 |
·费率机制不合理,缺乏激励 | 第47-48页 |
·给付方式单一,抑制失业者积极就业 | 第48-49页 |
·特殊人群参加失业保险制度缺位,覆盖面窄 | 第49-51页 |
·农民工群体参保率低 | 第49-50页 |
·大学生游离于制度之外 | 第50-51页 |
·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缺位 | 第51页 |
·统筹层次低,且提高统筹层次的阻力大 | 第51-53页 |
·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 | 第51-52页 |
·提高统筹层次阻力较大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国外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经验及启示 | 第54-60页 |
·德国 | 第54-55页 |
·失业保险资金来源有保障,制度覆盖面广 | 第54页 |
·失业保险责任和权利对等,强调个人责任 | 第54页 |
·实行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相结合 | 第54-55页 |
·失业保险基金用途侧重促进就业 | 第55页 |
·美国 | 第55-56页 |
·发放再就业补贴激励失业者重新就业 | 第55页 |
·“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One-Stop) | 第55-56页 |
·采取浮动费率,抑制解雇 | 第56页 |
·灵活调整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待遇与工资收入挂钩 | 第56页 |
·日本 | 第56-58页 |
·将失业保险待遇和再就业挂钩 | 第56-57页 |
·抑制解雇,预防失业 | 第57页 |
·失业金的领取期限 | 第57页 |
·根据行业风险实行差别费率 | 第57-58页 |
·国外经验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启示 | 第58-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的对策 | 第60-69页 |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进行制度再设计 | 第60-64页 |
·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预防失业的支出 | 第60-62页 |
·灵活设计失业保险费率机制 | 第62-63页 |
·调整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方式 | 第63-64页 |
·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 | 第64-65页 |
·将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 | 第64页 |
·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 | 第64-65页 |
·将新生劳动力人口纳入参保范围 | 第65页 |
·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完善失业保险关系迁转 | 第65-66页 |
·抑制解雇,预防失业 | 第66-67页 |
·加强就业服务 | 第67-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1、结论 | 第69页 |
2、展望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