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雾霾的危害及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 第20-27页 |
·雾霾的来源 | 第20-22页 |
·固定污染源 | 第20-21页 |
·移动污染源 | 第21-22页 |
·区域污染 | 第22页 |
·雾霾的危害 | 第22-23页 |
·雾霾治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 | 第23-26页 |
·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雾霾对大气污染防治的影响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 第27-30页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环境权理论 | 第27-28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28-29页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概念 | 第28-29页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内涵 | 第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35页 |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实施现状 | 第30-31页 |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历程 | 第30页 |
·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 | 第30-31页 |
·国内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不足 | 第31-34页 |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滞后 | 第31页 |
·部分条款缺乏操作细则 | 第31-32页 |
·具体防治制度不够健全 | 第32-33页 |
·公众参与监督渠道乏力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国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 第35-40页 |
·国外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发展 | 第35-38页 |
·美国 | 第35-36页 |
·英国 | 第36页 |
·欧盟 | 第36-37页 |
·日本 | 第37-38页 |
·主要发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39页 |
·法律制度与具体执行衔接 | 第38页 |
·惩罚措施与企业发展挂钩 | 第38页 |
·排污目标与人体健康结合 | 第38页 |
·公众参与和诉讼保障相连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对策 | 第40-49页 |
·健全政府大气环境法律责任制度 | 第40-42页 |
·确立经济发展和大气环境保护关系 | 第40-41页 |
·健全政府环境责任考核评价和监督制度 | 第41页 |
·健全市场机制下节能减排制度 | 第41页 |
·完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 第41-42页 |
·完善联防联控实施机制 | 第42-43页 |
·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 | 第43-44页 |
·建立大气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 第43页 |
·突出源头预防制度实施 | 第43-44页 |
·制度许可与监管处罚 | 第44-46页 |
·健全企业大气环境责任法律制度 | 第44-45页 |
·完善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45页 |
·完善限期治理制度 | 第45-46页 |
·司法救济与公众参与 | 第46-48页 |
·强调大气污染防治司法救济 | 第46-47页 |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