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复合柴油机工作过程仿真及动力涡轮流场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旁通补燃增压系统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动力涡轮复合增压系统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涡轮复合联合循环发动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柴油机数值模拟仿真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论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8-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工作过程原理和物理数学模型 | 第21-38页 |
·涡轮复合柴油机工作过程原理 | 第21-22页 |
·涡轮复合柴油机的物理模型 | 第22页 |
·气缸模型 | 第22-28页 |
·气缸内热力过程的基本假设 | 第22-23页 |
·气缸内热力过程的基本方程 | 第23-25页 |
·燃烧放热率的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气缸周壁传热的计算 | 第26-27页 |
·进排气门流量的计算 | 第27-28页 |
·气缸瞬时工作容积的计算 | 第28页 |
·进排气系统模型 | 第28-32页 |
·管路的基本方程组 | 第28-30页 |
·管道压降和管壁摩擦损失方程 | 第30-31页 |
·管道壁面传热方程 | 第31-32页 |
·中冷器模型 | 第32页 |
·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32-35页 |
·压气机特性参数计算 | 第33-34页 |
·涡轮特性参数计算 | 第34-35页 |
·内燃机性能参数计算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联合循环方案和模型的建立 | 第38-55页 |
·联合循环方案 | 第38-39页 |
·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 第39页 |
·原机模型的建立 | 第39-48页 |
·气缸模块设置 | 第40-42页 |
·曲轴箱模块设置 | 第42-43页 |
·喷油器模块设置 | 第43页 |
·进排气门模块设置 | 第43-44页 |
·中冷器模块设置 | 第44页 |
·增压器模块设置 | 第44-46页 |
·进排气系统模块设置 | 第46-48页 |
·模型校核 | 第48-49页 |
·联合循环串联方案模型 | 第49-53页 |
·联合循环并联方案模型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动力涡轮复合柴油机串并联两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72页 |
·联合循环串联方案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功率比影响规律 | 第55-56页 |
·压气机效率影响规律 | 第56-58页 |
·动力涡轮效率影响规律 | 第58-59页 |
·涡轮效率影响规律 | 第59页 |
·补燃室喷油量影响规律 | 第59-61页 |
·联合循环并联方案分析 | 第61-70页 |
·流量比影响规律 | 第61-63页 |
·压气机效率影响规律 | 第63-65页 |
·动力涡轮效率影响规律 | 第65-66页 |
·涡轮效率影响规律 | 第66-68页 |
·补燃室喷油量影响规律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5 关键部件动力涡轮流场分析 | 第72-79页 |
·几何建模 | 第72-73页 |
·网格划分 | 第73页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73-74页 |
·计算模型 | 第74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子午面流场分析 | 第74-76页 |
·叶高截面流场分析 | 第76-77页 |
·气动载荷和熵分布分析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总结 | 第79-80页 |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