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社会价值与战略选择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导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估价 | 第13-15页 |
一、大数据重组战略资源 | 第13-14页 |
二、大数据推动社会变革 | 第14页 |
三、大数据引发思维创新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选题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一、大数据的主体性分析 | 第15-16页 |
二、大数据的社会性分析 | 第16页 |
三、大数据的规范性分析 | 第16-17页 |
四、大数据的技术性分析 | 第17页 |
五、大数据的经济性分析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STS 理论 | 第18页 |
二、社会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三、社会风险理论 | 第19页 |
四、技术决定论与建构论 | 第19-20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学术方法 | 第20-23页 |
一、论文的主题 | 第20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20-21页 |
三、方法的自评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大数据的概念内涵 | 第23-35页 |
第一节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 第23-28页 |
一、大数据的发展历史 | 第23-25页 |
二、大数据的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三、大数据的基本特点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大数据的内涵探究 | 第28-32页 |
一、大数据的信息本质 | 第28-30页 |
二、大数据的使用价值 | 第30-31页 |
三、大数据的思维方式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大数据的主体分类 | 第32-35页 |
一、政府的大数据 | 第32-33页 |
二、企业的大数据 | 第33页 |
三、个人的大数据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大数据的发展动力 | 第35-51页 |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力 | 第35-42页 |
一、社交网络崛起的大爆发 | 第35-38页 |
二、物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38-40页 |
三、云计算提供的技术平台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个人生活的供给潜力 | 第42-45页 |
一、大数据影响各类文化产品 | 第42-43页 |
二、大数据改善生活潜力巨大 | 第43-44页 |
三、大数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企业发展的利益拉力 | 第45-48页 |
一、优化资源获得收益 | 第45-46页 |
二、高效分析释放价值 | 第46-47页 |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47-48页 |
第四节 社会服务的需求压力 | 第48-51页 |
一、政府部门合作呼唤大数据整合 | 第48页 |
二、大数据是公共服务的有力工具 | 第48-49页 |
三、我国政府改革亟需大数据思维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大数据的社会价值 | 第51-65页 |
第一节 电子商务大数据 | 第51-55页 |
一、包容性增长 | 第51-52页 |
二、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发展要素 | 第52-53页 |
三、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实用措施 | 第53页 |
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转型路径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大数据驱动媒体转型 | 第55-59页 |
一、传统媒体的不足 | 第56页 |
二、大数据驱动传统媒体的升级 | 第56-57页 |
三、大数据引领新媒体发展 | 第57-59页 |
第三节 大数据推动医疗创新 | 第59-61页 |
一、大数据改进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 第59-60页 |
二、大数据助推医疗产品研发 | 第60页 |
三、大数据催生新医疗服务模式 | 第60-61页 |
第四节 大数据促动教育变革 | 第61-65页 |
一、大数据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 | 第61-62页 |
二、大数据教学模式的不断改善 | 第62-63页 |
三、教育大数据市场的广阔前景 | 第63页 |
四、大数据变革教育应用的实践措施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大数据金融的蓬发 | 第65-77页 |
第一节 大数据金融的提出 | 第65-69页 |
一、大数据金融的兴起 | 第65-66页 |
二、大数据金融的发展 | 第66-67页 |
三、大数据金融的应用 | 第67-68页 |
四、大数据金融的理念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大数据金融的功能 | 第69-71页 |
一、重组实体经济 | 第69页 |
二、实现信息对称 | 第69-70页 |
三、衍生更好产品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大数据金融的挑战 | 第71-72页 |
一、安全隐患 | 第71页 |
二、市场情绪 | 第71-72页 |
三、决策误差 | 第72页 |
第四节 大数据金融的创新 | 第72-77页 |
一、高频交易 | 第72-73页 |
二、信贷评估 | 第73-74页 |
三、监管方式 | 第74-75页 |
四、信用文化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大数据的潜在风险 | 第77-92页 |
第一节 大数据的技术风险 | 第77-80页 |
一、数据的处理风险 | 第77-78页 |
二、数据的储存风险 | 第78-80页 |
第二节 大数据的个体风险 | 第80-88页 |
一、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 | 第80-82页 |
二、个体安全遭遇风险 | 第82-85页 |
三、构建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第85-88页 |
第三节 大数据的企业风险 | 第88-92页 |
一、大数据的归属风险 | 第88-89页 |
二、大数据的控制风险 | 第89-90页 |
三、大数据的规范风险 | 第90-91页 |
四、大数据的发展风险 | 第91-92页 |
第六章 大数据发展的国家战略 | 第92-110页 |
第一节 风险防范战略 | 第92-100页 |
一、大数据改善国家治理 | 第92-94页 |
二、大数据引领公共管理变革 | 第94-99页 |
三、政企合作推动治理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信息安全战略 | 第100-105页 |
一、国家信息安全面临新挑战 | 第100-102页 |
二、国家信息安全的基本特征 | 第102-103页 |
三、国家信息安全的应对措施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大数据强国战略 | 第105-110页 |
一、设置顶层机构统筹 | 第105-107页 |
二、完善大数据的立法 | 第107页 |
三、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 第107页 |
四、政府开放共享数据 | 第107-108页 |
五、重视文化资源管理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大数据的政策途径 | 第110-123页 |
第一节 技术赶超是关键举措 | 第110-113页 |
一、技术赶超的历史经验 | 第110-111页 |
二、技术赶超战略的路径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人才培养是基础保障 | 第113-115页 |
一、大数据的人才观 | 第113页 |
二、大数据人才现状 | 第113-114页 |
三、大数据人才需求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产业发展是核心目标 | 第115-123页 |
一、国外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及主要动向 | 第115-116页 |
二、我国大数据产业应用现状与不足 | 第116-118页 |
三、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对策设想 | 第118-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致谢 | 第132-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