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稳定性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目录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4页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研究现状第18-38页
     ·板边界弹性转动约束对临界屈曲应力的影响第18-26页
     ·弯-剪复合应力作用下的腹板屈曲特性第26-31页
     ·加劲肋的位置、刚度以及板件缺陷对屈曲的影响第31-38页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学术思路第38-40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创新点第40-44页
     ·研究内容第40-41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41页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第41-42页
     ·本文创新点第42-44页
第二章 钢混组合梁腹板边界弹性转动约束系数求解第44-61页
   ·引言第44页
   ·钢-混组合梁腹板翼缘弹性转动约束系数求解第44-49页
   ·弯曲荷载下的有限元分析第49-52页
   ·组合翼缘约束系数模型的有限元验证-混凝土桥面板厚度影响第52-54页
   ·剪力钉集束式布置的钢-混组合梁腹板屈曲分析第54-59页
     ·组合梁腹板临界屈曲有限元数值模型第55-57页
     ·组合梁腹板临界屈曲有限元结果分析第57-59页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三章 弹性转动约束钢混组合梁腹板弯曲屈曲分析第61-80页
   ·引言第61页
   ·基于里兹法的弹性转动边界约束板件弯曲临界屈曲应力第61-65页
     ·考虑弹性约束的组合梁腹板弯曲屈曲模型的参数分析第65-67页
   ·有限元数值分析与验证第67-71页
   ·一些特殊的应用情况第71-76页
   ·弯曲荷载下钢混组合梁腹板有限元模型屈曲分析第76-79页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四章 弹性转动约束的钢混组合梁腹板剪切屈曲分析与试验研究第80-117页
   ·引言第80页
   ·弹性转动约束的板件剪切屈曲理论分析第80-90页
     ·基于里兹法的弹性转动边界约束板件剪切临界屈曲应力第80-84页
     ·考虑弹性约束的组合梁腹板剪切屈曲模型的参数分析第84页
     ·有限元数值分析与验证第84-85页
     ·一些特殊的应用情况第85-87页
     ·翼缘弹性约束的钢混组合梁节段有限元模型剪切屈曲分析第87-90页
   ·钢-混组合梁高腹板剪切屈曲试验研究第90-116页
     ·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第90-91页
     ·试验方案模型制作、加载与测试方案第91-96页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分析第96-102页
     ·试验过程与数据分析第102-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五章 弯-剪复合下弹性转动边界约束的钢混组合梁腹板屈曲方程第117-133页
   ·引言第117-120页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敏感分析参数选择第120-122页
   ·有限元结果与分析第122-129页
   ·钢-混组合试验梁腹板屈曲与本文拟合结果的比较第129-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六章 港珠澳大桥钢-混组合连续箱梁桥腹板稳定性分析第133-139页
   ·工程概况第133页
   ·弹性转动约束的大跨钢-混组合梁桥腹板稳定性分析第133-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七章 大跨径钢-混组合梁桥高腹板纵向加劲肋设置方法研究第139-169页
   ·引言第139页
   ·腹板纵向加劲肋位置的变化对腹板屈曲模态的影响第139-143页
     ·剪切荷载下纵向加劲肋位置对临界屈曲应力的敏感性分析第139-142页
     ·弯曲荷载下纵向加劲肋位置对临界屈曲应力的敏感性分析第142-143页
   ·目前高腹板纵向加劲肋位置设置计算方法第143-144页
   ·考虑边界弹性转动约束系数的高腹板加劲肋设置的方法第144-147页
   ·弯曲荷载作用下纵向加劲肋最小刚度的确定第147-160页
     ·基于四边简支边界条件的腹板纵向加劲肋有限元分析第148-154页
     ·上下边弹性转动约束腹板纵向加劲肋最小刚度推导第154-157页
     ·上下边弹性转动约束与四边简支腹板纵向加劲肋最小刚度比较第157-160页
   ·弯曲荷载作用下缺陷对纵向加劲肋最小刚度需求的影响第160-167页
     ·基于弹性薄板理论的分析方法第161-162页
     ·带有局部缺陷加劲腹板板件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第162-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9-173页
     ·结论第169-171页
     ·展望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1-182页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应力软岩回采巷道预应力锚杆—锚索支护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EVA的汽车制造企业价值创造机理、路径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