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一、国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5页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和标准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专业与专业化 | 第17-19页 |
一、专业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专业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19-21页 |
一、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二、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系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 第21-23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含义 | 第21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 | 第21-23页 |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准 | 第23-27页 |
一、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 | 第23页 |
二、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 第23-24页 |
三、拥有精湛的业务素质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一、有利于准确把握学科内涵 | 第27页 |
二、有益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开发并推动相关的新分支学科建设 | 第27-28页 |
第二节 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 | 第28-29页 |
一、改进和提升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 第28-29页 |
二、有助于优化受教育者接受机制 | 第29页 |
第三节 适应“05”新课程方案的客观要求 | 第29-31页 |
一、“05”新课程方案的内容 | 第29-30页 |
二、“05”方案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 第30页 |
三、推进“05”新方案的实施,加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30-31页 |
第四节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地位的要求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 第34-35页 |
二、教师队伍缺编严重,结构不合理 | 第35-36页 |
三、科研兴趣有待提高,学科意识有待加强 | 第36-37页 |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职业倦怠感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推进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 第39-49页 |
第一节 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 第39-41页 |
一、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39-40页 |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 | 第41-44页 |
一、严把入口关,建立严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聘机制和教师准入制度 | 第41-42页 |
二、严把管理关,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与考核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三、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投入保障机制 | 第43-44页 |
第三节 激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兴趣和学科意识 | 第44-46页 |
一、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兴趣,推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 第44-45页 |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科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 第46-49页 |
一、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识 | 第46-47页 |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