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假执行制度的构建--基于与先予执行制度比较的视角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9页
第一章 假执行的基本理论及域外考察第9-21页
 第一节 假执行概念的界分第9-12页
  一、 假执行的概念第9页
  二、 假执行与先予执行第9-10页
  三、 假执行与民事保全第10-11页
  四、 假执行与假扣押和假处分第11页
  五、 假执行与民事执行第11-12页
 第二节 假执行的立法理念与目的第12-15页
  一、 假执行的立法理念第12-15页
  二、 假执行的立法目的第15页
 第三节 域外假执行的立法例第15-21页
  一、 德国的假执行制度第15-17页
  二、 法国的假执行制度第17-18页
  三、 日本的假执行制度第18页
  四、 我国台湾地区的假执行制度第18-21页
第二章 假执行制度与我国先予执行制度的比较第21-33页
 第一节 假执行制度与先予执行制度的立法目的第21-24页
  一、 两者立法目的的重合第21-22页
  二、 两者立法目的的差异第22-23页
  三、 立法目的差异对制度功能的影响第23-24页
 第二节 假执行制度与先予执行制度的立法内容比较第24-28页
  一、 适用范围第24-25页
  二、 启动主体与启动时间第25页
  三、 适用条件第25-26页
  四、 担保问题第26-27页
  五、 裁判及其救济第27-28页
 第三节 假执行制度与先予执行制度的利弊分析第28-33页
  一、 假执行制度的利弊第28-29页
  二、 先予执行制度的利弊第29-30页
  三、 先予执行制度的舍弃与保留21第30-33页
第三章 确立我国假执行制度的理论支持22第33-42页
 第一节 假执行制度的立法机理第33-35页
  一、 实体正义优先第33-34页
  二、 当事人武器平等原则第34页
  三、 效率与公正的平衡第34-35页
 第二节 确立假执行制度的必要性第35-39页
  一、 填补我国事前性救济领域的空白第35-36页
  二、 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36页
  三、 遏止当事人的恶意上诉第36-37页
  四、 避免一审程序的形式化第37-38页
  五、 缓解民事案件“执行难”的现象第38-39页
 第三节 确立假执行制度的可行性第39-42页
  一、 我国《民事诉讼法》能够兼容假执行制度第39页
  二、 我国司法现状对假执行制度的运行无根本阻碍第39-41页
  三、 有可供借鉴的域外立法经验第41-42页
第四章 我国假执行制度的立法构想第42-54页
 第一节 假执行制度的立法体例与立法原则第42-45页
  一、 假执行的性质与立法体例的关系第42-43页
  二、 假执行制度的立法体例定位第43页
  三、 假执行制度的立法原则第43-45页
 第二节 假执行制度的内容构成第45-51页
  一、 适用范围第45-47页
  二、 启动主体及其权限第47-48页
  三、 申请的时间第48-49页
  四、 适用条件第49页
  五、 担保问题第49-50页
  六、 假执行的宣告及其救济第50-51页
 第三节 假执行制度的配套性立法完善第51-54页
  一、 确立补充判决制度第51页
  二、 扩大执行根据范围第51-52页
  三、 完善案外人执行异议制度第52-53页
  四、 补充执行中止的事由第53页
  五、 补充执行回转的事由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侦案件侦查监督机制研究
下一篇:我国第三人撤销之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