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大豆高产优质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 第13-14页 |
·大豆高产育种概况 | 第14-15页 |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遗传育种研究 | 第15页 |
·大豆种质资源籽粒形态的遗传变异 | 第15-17页 |
·种皮和种脐颜色 | 第15-16页 |
·百粒重 | 第16-17页 |
·粒形 | 第17页 |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第17-23页 |
·经典遗传学研究方法 | 第18页 |
·植物数量性状分离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RIL群体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 第19页 |
·RIL群体遗传模型的混合分布参数估计 | 第19页 |
·RIL群体遗传模型的一阶、二阶遗传参数计算 | 第19-20页 |
·分子标记技术与QTL连锁定位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0-21页 |
·QTL连锁定位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QTL关联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利用巢式关联作图群体进行QTL定位分析 | 第23页 |
·大豆籽粒形态性状基因/QTL定位研究 | 第23-25页 |
·百粒重QTL定位分析 | 第24页 |
·粒形QTL定位分析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29页 |
·田间试验 | 第27页 |
·百粒重称量 | 第27页 |
·粒形性状测定 | 第27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7-28页 |
·遗传分离分析 | 第28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28页 |
·QTL定位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四个RIL群体百粒重与粒形性状遗传变异与相关分析 | 第29-43页 |
·亲本籽粒性状表型 | 第29-30页 |
·百粒重 | 第29页 |
·粒形性状 | 第29-30页 |
·各RIL群体性状遗传变异 | 第30-38页 |
·百粒重 | 第30-31页 |
·粒形性状 | 第31-38页 |
·粒长 | 第31-32页 |
·粒宽 | 第32-33页 |
·粒厚 | 第33-34页 |
·粒长/粒宽 | 第34-35页 |
·粒长/粒厚 | 第35-36页 |
·粒宽/粒厚 | 第36-38页 |
·性状间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RIM6T群体 | 第38页 |
·RIZM6群体 | 第38-39页 |
·RIM6W群体 | 第39-40页 |
·RILM6群体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四个RIL群体百粒重与粒形性状遗传分析 | 第43-51页 |
·百粒重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粒形性状遗传分析 | 第44-49页 |
·粒长 | 第44-45页 |
·粒宽 | 第45-46页 |
·粒厚 | 第46-47页 |
·粒长/粒宽 | 第47页 |
·粒长/粒厚 | 第47-48页 |
·粒宽/粒厚 | 第48-49页 |
·不同性状间比较 | 第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四个RIL群体百粒重与粒形性状QTL定位 | 第51-67页 |
·百粒重QTL定位 | 第51-54页 |
·RIM6T群体 | 第51页 |
·RIZM6群体 | 第51-53页 |
·RI M6W群体 | 第53页 |
·RI LM6群体 | 第53-54页 |
·粒形性状QTL定位 | 第54-61页 |
·粒长QTL定位 | 第54-55页 |
·粒宽QTL定位 | 第55-56页 |
·粒厚QTL定位 | 第56-58页 |
·粒长/粒宽QTL定位 | 第58-59页 |
·粒长/粒厚QTL定位 | 第59-60页 |
·粒宽/粒厚QTL定位 | 第60-61页 |
·多环境中稳定表现QTL的筛选 | 第61-63页 |
·百粒重QTL | 第61-62页 |
·粒形性状QTL | 第62-63页 |
·讨论 | 第63-67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67-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7-68页 |
·创新点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