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0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2章 产业集群及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 第22-31页 |
·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产业集群的类型 | 第23-24页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24-25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内涵 | 第25-26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拐点 | 第26-28页 |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各阶段性特征及规律 | 第28-31页 |
·形成期 | 第29页 |
·成长期 | 第29-30页 |
·成熟期 | 第30页 |
·衰退期 | 第30-31页 |
第3章 政府在产业集群各生命周期的作用分析 | 第31-36页 |
·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期作用 | 第31-32页 |
·制定适合地区发展的产业集群规划 | 第31-32页 |
·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和公共产品供给 | 第32页 |
·政府在产业集群成长期作用 | 第32-33页 |
·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 第32-33页 |
·引进先进人才 | 第33页 |
·政府在产业集群成熟期作用 | 第33-34页 |
·促进集群中企业的充分合作与有效竞争 | 第33页 |
·帮助企业建立中介组织和协会组织 | 第33-34页 |
·政府在产业集群衰退期作用 | 第34-36页 |
·对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制定集群再造计划 | 第34页 |
·促使衰退集群转化为技术相关的新兴产业集群 | 第34-36页 |
第4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Logistic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6-57页 |
·辽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特色产业集群及各地集群主要分布情况 | 第36-38页 |
·发展规模开始稳步提升 | 第38页 |
·发展速度实现全面增长 | 第38页 |
·成长潜力巨大 | 第38页 |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 第38-42页 |
·开始萌发(1983 年-1997 年) | 第39-40页 |
·逐步显现(1998 年-2003 年) | 第40页 |
·提速发展(2004 年至今) | 第40-41页 |
·兴起与衰退 | 第41-42页 |
·辽宁装备制造业现状 | 第42-47页 |
·主要核心企业 | 第42-43页 |
·各行业指标稳步增加 | 第43-47页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 第4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7-51页 |
·模型概述 | 第47页 |
·假设条件 | 第47-48页 |
·模型推导过程 | 第48-51页 |
·基本思路和相关数据 | 第51页 |
·装备制造业回归分析 | 第51-56页 |
·工业总值回归分析 | 第51-53页 |
·企业数量回归分析 | 第53-55页 |
·销售产值回归分析 | 第55-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第5章 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 第57-65页 |
·成长期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 第57-62页 |
·协调各方力量培植重点特色集群 | 第57-59页 |
·以沈阳、大连为支撑点合理布局 | 第59-60页 |
·完善产业集群的金融环境 | 第60-61页 |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 第61-62页 |
·成熟期提升辽宁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对策 | 第62-65页 |
·构建服务型政府 | 第62-63页 |
·提升产业集群创新力 | 第63页 |
·加快培育潜力产业 | 第63-64页 |
·加快技术升级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