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3页 |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3页 |
|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论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8-19页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9-23页 |
| ·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19-20页 |
|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20-21页 |
|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 第21-22页 |
| ·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 | 第22-23页 |
|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途径的设想与实践 | 第23-24页 |
|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意义 | 第24-26页 |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第26-33页 |
| ·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 | 第26-28页 |
| ·从战争到两极格局对立的国际形势 | 第26-27页 |
| ·呼吁民族解放与和平发展的国内形势 | 第27-28页 |
| ·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 第28-29页 |
| ·社会发展的模式是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 第29-30页 |
|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 | 第30页 |
| ·社会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 | 第30-31页 |
| ·毛泽东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贡献 | 第31-33页 |
|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 | 第31-32页 |
| ·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第32-33页 |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 第33-49页 |
| ·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 | 第33-38页 |
| ·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形成的依据 | 第33-34页 |
| ·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4-37页 |
| ·邓小平改革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7-38页 |
| ·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 | 第38-42页 |
| ·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38-39页 |
| ·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9-41页 |
| ·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41-42页 |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 第42-49页 |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43页 |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第43-45页 |
|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新贡献 | 第45-49页 |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国化的启示 | 第49-55页 |
|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 第49-50页 |
| ·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 | 第50-51页 |
| ·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发展动力 | 第51-52页 |
| ·始终坚持“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 第52-53页 |
| ·始终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动摇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