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3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1-12页 |
·本课题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山东济南郊区石窟造像艺术概况 | 第13-17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遗存概况 | 第13-14页 |
·造像历史背景 | 第14-17页 |
·充满变数的北朝时期 | 第14-15页 |
·佛教复兴的隋代 | 第15页 |
·兼容并蓄的唐代 | 第15页 |
·宋代及其以后各朝 | 第15-17页 |
第3章 山东济南郊区石窟造像遗存类型分析 | 第17-35页 |
·黄石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17-20页 |
·窟龛形制 | 第17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17-18页 |
·造像特点 | 第18-20页 |
·龙洞造像类型分析 | 第20-22页 |
·窟龛形制 | 第20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20页 |
·造像特点 | 第20-22页 |
·千佛山摩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22-24页 |
·窟龛形制 | 第22-23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23页 |
·造像特点 | 第23-24页 |
·玉函山摩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24-26页 |
·窟龛形制 | 第24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24-25页 |
·造像特点 | 第25-26页 |
·东佛峪摩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26-28页 |
·窟龛形制 | 第26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26页 |
·造像特点 | 第26-28页 |
·柳埠千佛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窟龛形制 | 第28页 |
·题材及组合 | 第28-29页 |
·造像特点 | 第29-31页 |
·其它摩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31-35页 |
·开元寺摩崖造像类型分析 | 第31-32页 |
·灵鹫山摩崖造像分析 | 第32页 |
·仲宫太甲山造像分析 | 第32-33页 |
·仲宫大佛寺造像分析 | 第33页 |
·大佛头造像分析 | 第33页 |
·黄花山造像分析 | 第33-34页 |
·港沟云台寺造像分析 | 第34-35页 |
第4章 山东济南郊区石窟造像的艺术特色及相关因素 | 第35-45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的分期及艺术特征 | 第35-39页 |
·潇洒飘逸的北魏至东魏造像(523—550年) | 第35-36页 |
·华丽、优美的隋代造像(581—600年) | 第36-37页 |
·雍容华贵的唐代初期造像(618—684年) | 第37-38页 |
·圆秀自然的唐代末期造像(747—752年) | 第38-39页 |
·程式化、世俗化的宋金元时期造像(960—1622年) | 第39页 |
·济南地域文化与济南石窟造像之间的关系 | 第39-40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与山东石窟造像之间的链接 | 第40-42页 |
·济南郊区造像与青州造像 | 第40-41页 |
·济南郊区造像与长清地区造像 | 第41-42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与各大石窟之间的链接 | 第42-43页 |
·黄石崖与龙门 | 第42页 |
·青州风格——黄石崖与各大石窟 | 第42页 |
·东佛峪与敦煌莫高窟 | 第42-43页 |
·千佛崖与龙门 | 第43页 |
·千佛崖与天龙山 | 第43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中的本土因素 | 第43-45页 |
·造像样式的本土化、现实化 | 第44页 |
·石窟形制本土化 | 第44页 |
·金铜造像对济南石窟造像的影响 | 第44-45页 |
第5章 山东济南郊区石窟造像的精神内涵及造像特征 | 第45-51页 |
·佛教发展传播与石窟造像的关系 | 第45-46页 |
·佛教起源与发展 | 第45-46页 |
·佛教宗派与造像 | 第46页 |
·古代交通与济南石窟造像 | 第46-47页 |
·龛窟形制与造像 | 第47-51页 |
·北朝龛窟形制及造像 | 第48页 |
·隋朝龛窟形制及造像 | 第48页 |
·唐朝龛窟形制及造像 | 第48-49页 |
·金代龛窟形制及造像 | 第49-51页 |
第6章 山东济南郊区石窟造像艺术的价值及其保护 | 第51-53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艺术的价值及地位 | 第51页 |
·济南郊区石窟造像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 第51-5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3-55页 |
附表A | 第55-59页 |
附表B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