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制度、制度化理论与国家间关系 | 第20-34页 |
第一节 国际制度概论 | 第20-25页 |
一、国际制度的含义 | 第20-21页 |
二、国际制度的产生 | 第21-22页 |
三、国际制度的特征 | 第22-24页 |
四、国际制度的功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制度化理论 | 第25-30页 |
一、制度化的含义 | 第25-27页 |
二、制度化的分类与衡量 | 第27页 |
三、制度化的动力 | 第27-29页 |
四、制度化合作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制度化与国家间关系 | 第30-34页 |
一、国家间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二、制度化对国家间关系的作用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建立与发展 | 第34-51页 |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必要性 | 第34-37页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发展阶段 | 第37-42页 |
一、叶利钦时期:酝酿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92—1999) | 第37-39页 |
二、普京时期:正式成型与稳步发展阶段(2000—2008) | 第39-40页 |
三、梅德韦杰夫时期:不断完善与持续深化阶段(2008——)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具体内容 | 第42-51页 |
一、政治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第42-45页 |
二、经济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第45-47页 |
三、军事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第47-49页 |
四、人文领域的制度化建设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动力机制 | 第51-67页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激励 | 第51-55页 |
一、国际社会制度化潮流的发展 | 第51-52页 |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影响 | 第52-55页 |
第二节 中苏同盟非制度化的历史反思 | 第55-57页 |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建设的特征 | 第55-56页 |
二、对中俄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启示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家利益驱动 | 第57-61页 |
一、中俄制度化的安全利益需求 | 第58-59页 |
二、中俄制度化的经济利益需求 | 第59-60页 |
三、中俄制度化的国际战略利益需求 | 第60-61页 |
第四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观念建构 | 第61-67页 |
一、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历史认知 | 第61-63页 |
二、新时期中俄双方观念的转变与建构 | 第63-67页 |
第四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国际比较 | 第67-86页 |
第一节 中苏同盟关系的“非制度化,, | 第67-73页 |
一、中苏同盟制度化组织机构的缺乏 | 第67-69页 |
二、中苏同盟机制中的领导人因素 | 第69-70页 |
三、中苏同盟双方的主体地位不平等 | 第70-71页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71-73页 |
第二节 独联体国家的制度耗散 | 第73-78页 |
一、独联体制度环境的“断裂” | 第73-74页 |
二、独联体制度化的动力不足 | 第74-76页 |
三、独联体相应制度机制的缺乏 | 第76-77页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77-78页 |
第三节 美欧同盟关系的制度化 | 第78-86页 |
一、美欧同盟关系制度化的基础 | 第79-80页 |
二、美欧同盟制度化的“宪政主义”特征 | 第80-82页 |
三、美欧同盟新时期的制度转型 | 第82-84页 |
四、与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比较 | 第84-86页 |
第五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成效与问题 | 第86-101页 |
第一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特征 | 第86-91页 |
一、制度化发展呈现明显的制度累积特征 | 第86-88页 |
二、制度化进程主要依靠双方高层领导推动 | 第88-89页 |
三、制度化动力由外部动力逐渐向内生动力转化 | 第89-91页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成效 | 第91-96页 |
一、中俄两国的相互信任日益增强 | 第91-92页 |
二、中俄双方的信息沟通渠道日益顺畅 | 第92-93页 |
三、中俄双方的争端解决机制日益建立 | 第93-95页 |
四、中俄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 | 第95-96页 |
第三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存在的问题 | 第96-101页 |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结构框架比较松散 | 第96-97页 |
二、中俄双方对制度化的重视程度有别 | 第97-98页 |
三、中俄制度化的经济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 第98-99页 |
四、不同领域的制度化效果存在失衡现象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展望 | 第101-124页 |
第一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面临的挑战 | 第101-108页 |
一、国家利益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 第101-102页 |
二、美国因素的持续影响 | 第102-104页 |
三、经贸领域的滞后发展 | 第104-105页 |
四、中俄“双崛起”可能引发的竞争 | 第105-107页 |
五、“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认知 | 第107-108页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前景预测 | 第108-116页 |
一、中俄关系制度化结构的崩溃 | 第109-111页 |
二、中俄关系制度化的停滞不前 | 第111-113页 |
三、中俄关系制度化的继续完善 | 第113-116页 |
第三节 中俄关系进一步制度化的政策建议 | 第116-124页 |
一、进一步巩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政治基础 | 第116-118页 |
二、进一步增强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118-119页 |
三、进一步夯实中俄制度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 第119-120页 |
四、进一步加强政治领域机制的带动整合作用 | 第120-122页 |
五、进一步提高中俄两国各项合作机制的效率 | 第122-124页 |
结语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