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缩略词表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我国绿色建筑及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 | 第13-14页 |
|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 ·文献综述 | 第25页 |
| ·研究目的、意义和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 ·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7-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 ·论文框架 | 第28-31页 |
| 第2章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调查 | 第31-65页 |
| ·概述 | 第31页 |
| ·发展绿色建筑的基本国情分析 | 第31-38页 |
| ·资源与环境 | 第31-34页 |
| ·社会与经济 | 第34-35页 |
| ·建筑业现状 | 第35-38页 |
| ·绿色建筑项目统计分析 | 第38-48页 |
|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 第38-41页 |
| ·LEED 在中国项目 | 第41-46页 |
| ·比较与结论 | 第46-48页 |
| ·绿色建筑案例调研分析 | 第48-55页 |
| ·调研案例 | 第48-54页 |
| ·调研的启示 | 第54-55页 |
| ·绿色建筑行业调查分析 | 第55-63页 |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 ·调研结论 | 第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3章 国内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 第65-108页 |
| ·概述 | 第65页 |
| ·国外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 第65-101页 |
| ·绿色建筑评分体系(LEED) | 第65-73页 |
| ·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 | 第73-79页 |
| ·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 | 第79-88页 |
| ·可持续建筑工具(SBTool) | 第88-96页 |
| ·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DGNB) | 第96-101页 |
|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 | 第101-106页 |
| ·《绿色生态住宅评估手册》(CEHRS) | 第101-102页 |
|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GOBAS) | 第102-103页 |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SGB) | 第103-104页 |
| ·台湾的绿建筑标章(EEWH) | 第104-106页 |
| ·香港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 | 第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4章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综合比较 | 第108-139页 |
| ·概述 | 第108页 |
| ·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综合比较 | 第108-123页 |
| ·评价目的 | 第108-109页 |
| ·开发机构 | 第109页 |
| ·评价对象 | 第109-111页 |
| ·评价指标 | 第111-115页 |
| ·权重体系 | 第115-116页 |
| ·综合模型 | 第116-118页 |
| ·评价结果 | 第118-119页 |
| ·其他因素 | 第119-123页 |
| ·LEED 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深入比较 | 第123-138页 |
| ·框架结构 | 第123-127页 |
| ·评价内容 | 第127-134页 |
| ·评价机制 | 第134-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 第5章 基于性能表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模型与系统开发 | 第139-156页 |
| ·概述 | 第139页 |
| ·基于性能表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提出 | 第139-142页 |
| ·理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特征 | 第139-140页 |
| ·PBGBAS 的提出 | 第140-142页 |
| ·PBGBAS 理论模型 | 第142-148页 |
| ·模块构成 | 第142-144页 |
| ·指标体系 | 第144-146页 |
| ·系统规则 | 第146-147页 |
| ·评价结果 | 第147-148页 |
| ·PBGBAS 系统开发 | 第148-155页 |
| ·按地域范围开发 | 第149-151页 |
| ·按建筑类型开发 | 第151-152页 |
| ·按建筑生命周期阶段开发 | 第152-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 第6章 基于性能表现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构——以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设计阶段为例 | 第156-192页 |
| ·概述 | 第156页 |
| ·评价体系总体设计 | 第156-160页 |
| ·评价内容与评分标准 | 第160-175页 |
| ·节地与室外环境 | 第160-164页 |
|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164-167页 |
|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167-169页 |
|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169-172页 |
| ·室内环境质量 | 第172-175页 |
| ·设计与创新 | 第175页 |
| ·权重研究 | 第175-183页 |
|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75-178页 |
| ·研究结果分析 | 第178-183页 |
| ·评价结果 | 第183-186页 |
| ·得分与等级 | 第183-185页 |
| ·评分表 | 第185-186页 |
| ·试评价 | 第186-191页 |
| ·案例一 | 第186-188页 |
| ·案例二 | 第188-1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1-192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92-196页 |
| ·论文总结 | 第192页 |
| ·创新点 | 第192-193页 |
| ·后续研究 | 第193-194页 |
| ·PBGBAS 未来展望 | 第194-196页 |
| 附录 | 第196-2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4-21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10-211页 |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