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概要 | 第18-19页 |
|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及法学概念 | 第18页 |
|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背景 | 第18-19页 |
|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特点 | 第19页 |
|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主要内容 | 第19-24页 |
| ·哲理法理 | 第19-21页 |
| ·政治法理 | 第21-22页 |
| ·经济法理 | 第22-23页 |
| ·伦理法理 | 第23-24页 |
| ·比较法学基本原理 | 第24-28页 |
| ·比较法概念 | 第24页 |
| ·比较法的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法律文明的多样性 | 第25-26页 |
| ·法律制度的移植 | 第26页 |
| ·法律发展的趋势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现状分析 | 第28-43页 |
| ·相关概念 | 第28页 |
| ·法律法规体系的概念 | 第28页 |
| ·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概念 | 第28页 |
| ·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 第28-36页 |
| ·总体框架构成 | 第28-31页 |
| ·法律层的基本构成 | 第31-32页 |
| ·法规层的基本构成 | 第32-33页 |
| ·部门规章层的基本构成 | 第33-36页 |
| ·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特点 | 第36-37页 |
| ·体系庞大、立法分散,各行业安全法律法规自成体系 | 第36页 |
| ·强制性法律规范居多,执行监管以政府为主导 | 第36页 |
| ·突出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的作用 | 第36-37页 |
| ·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37-43页 |
| ·立法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8页 |
| ·立法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 ·立法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 第四章 国(境)外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研究 | 第43-66页 |
| ·香港地区 | 第43-49页 |
| ·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43页 |
| ·体系的制定及完善机制 | 第43-44页 |
| ·体系内容 | 第44-47页 |
| ·体系特点分析 | 第47-49页 |
| ·台湾地区 | 第49-52页 |
| ·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49页 |
| ·体系的制定及完善机制 | 第49-50页 |
| ·体系内容 | 第50-51页 |
| ·体系特点分析 | 第51-52页 |
| ·美国 | 第52-57页 |
| ·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52-53页 |
| ·体系的实施机制 | 第53-54页 |
| ·体系的完善机制 | 第54-55页 |
| ·体系的内容 | 第55-57页 |
| ·英国 | 第57-60页 |
| ·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57-58页 |
| ·体系的实施机制 | 第58-59页 |
| ·体系的完善机制 | 第59页 |
| ·体系的内容 | 第59-60页 |
| ·新加坡 | 第60-66页 |
| ·体系的基本构架 | 第60-61页 |
| ·体系的实施机制 | 第61-63页 |
| ·体系的完善机制 | 第63-64页 |
| ·体系的内容 | 第64-66页 |
| 第五章 国内外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分析 | 第66-89页 |
| ·港台地区与我国大陆的比较分析 | 第66-73页 |
| ·体系框架比较 | 第66-69页 |
| ·有关建筑物法律(条例)的比较 | 第69-71页 |
| ·有关职业安全(安全生产)的法律(条例)的比较 | 第71-73页 |
| ·美国与我国大陆的比较分析 | 第73-78页 |
| ·立法体制的比较 | 第73页 |
| ·监管体制的比较 | 第73-75页 |
| ·《职业安全及健康法》与《安全生产法》的比较 | 第75-78页 |
| ·英国与我国大陆的比较分析 | 第78-84页 |
| ·制定目的及框架结构比较 | 第78-79页 |
| ·监督体制及惩处力度比较 | 第79-80页 |
| ·建筑安全保险制度比较 | 第80-81页 |
| ·《施工(设计和管理)条例》与《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比较 | 第81-84页 |
| ·新加坡与我国大陆的比较分析 | 第84-89页 |
| ·体系框架比较 | 第84-85页 |
| ·《建筑控制法》与《建筑法》的比较 | 第85-89页 |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土木工程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 | 第89-98页 |
| ·当前需要完善修改的法律法规 | 第89-90页 |
| ·当前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 | 第90-94页 |
| ·当前需制定的法律 | 第90页 |
| ·当前需制定的法规 | 第90-94页 |
| ·促进法规体系健康运行的建议 | 第94-98页 |
| ·适当提高惩罚力度,增大违法成本 | 第94页 |
| ·加大对指引、指南、操作手册的编制出版 | 第94-95页 |
|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 第95页 |
|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 | 第95页 |
| ·进一步提升立法技术水平 | 第95-96页 |
| ·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 第96-9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98-99页 |
| ·本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