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鲁棒距离度量的判别分析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图表清单 | 第8-9页 |
注释表 | 第9-10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机器学习 | 第11-12页 |
·特征提取 | 第12-14页 |
·无监督特征提取 | 第12-13页 |
·有监督特征提取 | 第13-14页 |
·判别分析及其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鲁棒距离度量概述 | 第17-23页 |
·现有鲁棒距离度量 | 第17-19页 |
·Lp范数 | 第17-18页 |
·熵 | 第18-19页 |
·M 估计 | 第19页 |
·核诱导距离度量 | 第19-22页 |
·核方法 | 第20-21页 |
·常见核函数 | 第21页 |
·核诱导距离度量 | 第21-22页 |
·本章小节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直接鲁棒判别分析 | 第23-38页 |
·鲁棒判别分析分类 | 第23-24页 |
·基于非参数最大熵的鲁棒判别分析 | 第24-26页 |
·核诱导距离度量的鲁棒判别分析 | 第26-32页 |
·目标函数 | 第27-28页 |
·求解优化 | 第28-32页 |
·算法流程 | 第32页 |
·实验比较 | 第32-37页 |
·实验数据集 | 第32-33页 |
·参数设置 | 第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7页 |
·本章小节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间接鲁棒判别分析 | 第38-55页 |
·鲁棒预处理 | 第38-42页 |
·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半二次鲁棒主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基于核诱导距离度量的鲁棒主成分分析 | 第40-42页 |
·基于 KI-PCA 的间接鲁棒判别分析 | 第42-46页 |
·算法定义 | 第42-43页 |
·算法流程 | 第43-45页 |
·算法等价性讨论 | 第45-46页 |
·实验比较 | 第46-53页 |
·实验数据集 | 第46页 |
·参数设置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3页 |
·本章小节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已有工作总结 | 第5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
在学期间所参与科研项目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