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2章 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29页 |
·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16-18页 |
·技术创新的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创新的分类 | 第19-20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定义 | 第20-21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创新协同相关研究综述 | 第23-27页 |
·协同的基本理论 | 第23-25页 |
·创新协同要素 | 第25-26页 |
·创新协同评价研究 | 第26-27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企业创新协同系统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析 | 第28-29页 |
第3章 基于创新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第29-36页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29页 |
·基于创新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 | 第29-31页 |
·研发能力 | 第30页 |
·财务能力 | 第30-31页 |
·协同能力 | 第31页 |
·产出能力 | 第31页 |
·构建基于创新协同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33-36页 |
·因子分析法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34-36页 |
第4章 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 | 第36-54页 |
·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 第36-43页 |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36-38页 |
·数据的因子分析 | 第38-43页 |
·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各项创新要素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51页 |
·研发能力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财务能力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协同能力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产出能力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研发人员投入比例不高 | 第51页 |
·拥有技术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不高 | 第51-52页 |
·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够 | 第52页 |
·技术市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 第52-54页 |
第5章 江苏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 第54-65页 |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第54-56页 |
·加快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 第54-55页 |
·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多渠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 第55页 |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热情 | 第55-56页 |
·提高企业的市场敏感性 | 第56页 |
·不断提高政府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第56-60页 |
·财政税收政策 | 第57-58页 |
·投资政策、金融政策 | 第58页 |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58-59页 |
·实现适应官产学研协同的组织与管理创新 | 第59-60页 |
·高度重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 第60-62页 |
·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第60-61页 |
·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科研实体 | 第61页 |
·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实行智力资源共享 | 第61-62页 |
·高校应积极帮助企业人员进行知识更新 | 第62页 |
·多视角搞好科技中介服务 | 第62-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创新点 | 第65页 |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