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简介 | 第1页 |
| 课题组成员 | 第5-8页 |
|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3页 |
| ·概述 | 第14页 |
| ·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 | 第17-20页 |
| ·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的提出过程 | 第17-18页 |
| ·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的实验验证 | 第18-20页 |
| ·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的主要探测技术方法 | 第21-22页 |
| ·单光子计数探测技术 | 第21页 |
| ·超微弱发光图像探测技术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生物光子探测系统的构成、原理及实验条件探索 | 第23-37页 |
| ·光电倍增管的单光子计数原理及使用特性 | 第23-25页 |
| ·光电倍增管的单光子计数原理 | 第23页 |
| ·光电倍增管的使用特性 | 第23-25页 |
| ·生物光子探测系统的构成、原理 | 第25-26页 |
| ·实验条件探索 | 第26-36页 |
| ·温度和 PMT 高压对探测系统信噪比、稳定性和重复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样本暗室的光密闭性 | 第27-29页 |
| ·不同光源对样本自然延迟发光曲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激发光源不同照射时间对样本延迟动力学曲线产生的影响 | 第30页 |
| ·同种药材植株、同部位叶片的可比性研究 | 第30-32页 |
| ·同一样本自发生物光子辐射及延迟发光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32-33页 |
| ·探测样本自发生物光子辐射时所需的暗适应时间 | 第33-34页 |
| ·损伤对样本自发生物光子辐射及延迟发光的影响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几种不同新鲜中药材的发光特性研究 | 第37-51页 |
| ·同种药材、不同生长阶段的比较 | 第38-43页 |
| ·实验样本制备 | 第38页 |
| ·实验条件 | 第38页 |
|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 ·讨论 | 第43页 |
| ·同种药材不同生长状态之间的比较 | 第43-45页 |
| ·实验样本及方法 | 第43-44页 |
|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 ·讨论 | 第45页 |
| ·同类药材不同品种之间的比较 | 第45-49页 |
| ·实验样本及方法 | 第46页 |
| ·实验结果 | 第46-49页 |
| ·讨论 | 第49页 |
| ·结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总结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综述 | 第5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