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基础理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念及与其他范畴的区分 | 第10-13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念 | 第10-11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与相关范畴的区分 | 第11-13页 |
第二节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 | 第13-17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13-15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15-17页 |
第三节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17-20页 |
一、 促进效率原则 | 第17-18页 |
二、 明确争点原则 | 第18页 |
三、 平等参与原则 | 第18-19页 |
四、 排除预断原则 | 第19页 |
五、 人权保障原则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建立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背景 | 第20-26页 |
第一节 建立新型刑事庭前准备程序顺应了刑事诉讼发展需求 | 第20-21页 |
一、 实现公正与效率价值的需要 | 第20-21页 |
二、 诉讼平衡的现代司法理念的需要 | 第21页 |
第二节 建立新型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理论准备 | 第21-22页 |
一、 建立新型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目标 | 第22页 |
二、 建立新型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路径 | 第22页 |
第三节 建立新型刑事庭前准备程序实践探索 | 第22-26页 |
一、 寿光市法院“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内容 | 第23-24页 |
二、 寿光市法院“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践效果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庭前会议的规定及其特点分析 | 第26-32页 |
第一节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庭前会议的规定 | 第26-30页 |
一、 适用刑事庭前会议案件类型 | 第26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的启动及参加人员 | 第26页 |
三、 刑事庭前会议处理内容 | 第26-29页 |
四、 刑事庭前会议举行方式和效力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特点 | 第30-32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是多方参与下的诉讼化程序 | 第30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为庭审做好程序性准备工作 | 第30页 |
三、 刑事庭前会议具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诉讼制度 | 第30-31页 |
四、 刑事庭前会议是各方协商交涉诉讼平台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外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分析 | 第32-36页 |
第一节 外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考察 | 第32-33页 |
一、 美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 | 第32页 |
二、 英国刑事庭前听证程序 | 第32-33页 |
三、 日本刑事庭前准备程序 | 第33页 |
第二节 外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特点 | 第33-36页 |
一、 体现了诉讼民主和公正的价值 | 第34页 |
二、 有效排除法官预断 | 第34页 |
三、 突出收集、调取证据的功能 | 第34-35页 |
四、 处理事项内容广泛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践情况分析及完善建议 | 第36-47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践情况分析 | 第36-40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运作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36-38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处理内容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第二节 完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议 | 第40-47页 |
一、 完善刑事庭前会议的运作程序 | 第40-43页 |
二、 完善刑事庭前会议的会议内容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