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蚀型载体烟气脱硝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Detail Abstract | 第9-15页 |
1 引言 | 第15-29页 |
·氮氧化物的来源、危害 | 第16页 |
·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16页 |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6页 |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 第16-18页 |
·NH_3-SCR 脱硝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NH_3-SCR 脱硝催化剂研究 | 第18-20页 |
·脱硝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国内外烟气脱硝催化剂应用现状 | 第22-24页 |
·国外烟气脱硝催化剂应用现状 | 第22页 |
·国内烟气脱硝催化剂应用现状 | 第22-24页 |
·SCR 脱硝催化剂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9-41页 |
·主要设备与实验原料 | 第29-31页 |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1-33页 |
·粉体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1-32页 |
·蜂窝体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32-33页 |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第33-39页 |
·氮吸附比表面积测试 | 第33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X 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 第34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4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4页 |
·H_2-TPR 分析 | 第34-35页 |
·NH_3-TPD 分析 | 第35页 |
·TG-DTA 分析 | 第35页 |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 第35页 |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8页 |
·强度测试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烟气脱硝催化剂粉体的制备及评价 | 第41-71页 |
·前言 | 第41页 |
·原位溶胶-凝胶法合成粉体脱硝催化剂 | 第41-49页 |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42页 |
·催化剂物相分析 | 第42-44页 |
·低空速下的催化性能 | 第44-46页 |
·高空速下的催化性能 | 第46-47页 |
·催化剂酸性表征 | 第47-48页 |
·钒化合物形态 | 第48-49页 |
·分步浸渍法制备粉体脱硝催化剂 | 第49-69页 |
·不同载体制备催化剂及性能 | 第50-61页 |
·不同钒源制备催化剂及性能 | 第61-64页 |
·烧蚀型载体负载制备催化剂及性能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掺混及涂覆蜂窝体催化剂的制备及评价 | 第71-93页 |
·前言 | 第71-72页 |
·掺混黏土蜂窝体催化剂降低成本制备工艺 | 第72-84页 |
·原料、制备方法及工艺流程 | 第72-73页 |
·黏土组成与结构分析 | 第73-75页 |
·黏土蜂窝体成型及参数优化 | 第75-77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 | 第77页 |
·焙烧温度对掺混黏土蜂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空速对掺混黏土蜂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黏土掺混量对蜂窝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9-81页 |
·掺混黏土蜂窝催化剂的抗硫抗水活性 | 第81页 |
·蜂窝体成型催化剂逐级放大 | 第81-82页 |
·SO_2氧化性 | 第82-84页 |
·涂覆蜂窝体催化剂降低成本制备工艺 | 第84-88页 |
·涂覆蜂窝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84页 |
·涂覆蜂窝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84-87页 |
·涂覆催化剂实际烟气脱硝性能 | 第87-88页 |
·耐磨性实验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5 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机理及动力学分析 | 第93-113页 |
·前言 | 第93页 |
·粉体催化剂原位红外机理分析 | 第93-101页 |
·烧蚀型载体负载制备催化剂原位红外分析 | 第93-96页 |
·溶胶-凝胶制备载体催化剂原位红外分析 | 第96-101页 |
·蜂窝体催化剂应用分析 | 第101-106页 |
·实验方法 | 第102页 |
·线速度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空速及氨氮比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活性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104页 |
·SO_2和 H_2O 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用量及长度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涂覆蜂窝体催化剂动力学分析 | 第106-110页 |
·涂覆催化剂动力学方程简化 | 第107-108页 |
·涂覆催化剂动力学方程验证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7页 |
·结论 | 第113-116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6页 |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