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2,3-丁二醇的概述 | 第12页 |
·2,3-丁二醇的性质 | 第12页 |
·2,3-丁二醇的用途 | 第12页 |
·2,3-丁二醇生产方法 | 第12-13页 |
·微生物法合成 2,3-丁二醇的代谢途径 | 第13-14页 |
·微生物合成 2,3-丁二醇的生理功能 | 第14页 |
·2,3-丁二醇生产菌株 | 第14-15页 |
·提高微生物合成 2,3-丁二醇效率的主要策略 | 第15-20页 |
·菌种改良 | 第15-17页 |
·培养基组分优化 | 第17-18页 |
·发酵环境条件优化 | 第18-20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0-22页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20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2,3-丁二醇安全高产菌株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 第22-34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土样 | 第22页 |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2页 |
·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细菌的分离筛选 | 第23-24页 |
·菌落及细胞形态观察 | 第24页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4页 |
·16S rRNA 序列测定 | 第24页 |
·基于 16S rRNA 序列分析的同源性与进化距离分析 | 第24-25页 |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结果 | 第27-31页 |
·菌株的分离与初筛 | 第27页 |
·菌株复筛 | 第27-28页 |
·菌株 B10-127 的菌体形态 | 第28页 |
·菌株 B10-127 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8-29页 |
·菌株 B10-127 的 16S rRNA 序列测定 | 第29-30页 |
·B. amyloliquefaciens B10-127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0页 |
·B. amyloliquefaciens B10-127 发酵葡萄糖合成 2,3-丁二醇过程曲线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B.amyloliquefaciens生产 2,3-丁二醇摇瓶发酵条件研究 | 第34-50页 |
·引言 | 第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菌种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培养方法 | 第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8页 |
·温度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5页 |
·摇床转速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初始 pH 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6页 |
·接种量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6-37页 |
·菌株 B10-127 对各类碳源利用情况 | 第37页 |
·初始葡萄糖浓度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有机氮源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8-39页 |
·玉米浆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9页 |
·玉米浆和豆粕添加比例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39-40页 |
·无机氮源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40页 |
·K2HPO4 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40-41页 |
·有机酸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41-42页 |
·无机盐对菌株 B10-127 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42页 |
·Plackett-Burman Design 设计 | 第42-44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44页 |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分析实验 | 第44-46页 |
·优化前后 2,3-丁二醇发酵过程曲线 | 第46-48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玉米浆对 2,3-丁二醇发酵调控的机理初探 | 第50-60页 |
·引言 | 第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培养方法 | 第50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50页 |
·PCR 产物克隆 | 第50-51页 |
·细胞粗提取液的制备及 ACR 酶活测定方法 | 第51页 |
·细胞内 NADH/NAD+ 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51页 |
·分析方法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7页 |
·玉米浆添加量对菌株 B10-127 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玉米浆添加量对菌株 B10-127 利用葡萄糖消耗速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玉米浆添加量对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53页 |
·玉米浆添加量对胞内乙偶姻还原酶酶活的影响 | 第53-54页 |
·玉米浆添加量对胞内 NADH 和 NAD+ 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acr 基因敲除菌株的构建及酶活测定 | 第55-56页 |
·玉米浆浓度对突变菌株 acr ::cat 发酵合成乙偶姻的影响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通过加强辅酶循环再生促进 2,3-丁二醇合成 | 第60-73页 |
·引言 | 第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60页 |
·培养基 | 第60页 |
·培养方法 | 第60-61页 |
·解淀粉芽胞杆菌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61页 |
·PCR 产物克隆 | 第61页 |
·枯草芽胞杆菌转化方法 | 第61页 |
·重组质粒稳定性分析 | 第61页 |
·细胞粗提取液的制备及酶活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分析方法 | 第62页 |
·结果 | 第62-70页 |
·gapA 和 acr 表达体系的构建和鉴定 | 第62-65页 |
·gapA 和 acr 基因在解淀粉芽胞杆菌中的表达分析 | 第65页 |
·过量表达 gapA 基因对解淀粉芽胞杆菌生长及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65-68页 |
·过量表达 acr 基因对解淀粉芽胞杆菌生长及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68页 |
·过量共表达 gapA 和 acr 基因对解淀粉芽胞杆菌生长及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68-69页 |
·重组菌 AG 代谢分析 | 第69-70页 |
·玉米浆浓度对重组菌株 AG 生长和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发酵罐水平 2,3-丁二醇发酵工艺控制研究 | 第73-85页 |
·引言 | 第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菌种 | 第73页 |
·培养基 | 第73页 |
·培养方法 | 第73页 |
·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结果 | 第74-81页 |
·pH 对 2,3-丁二醇发酵的影响 | 第74-75页 |
·不同溶氧水平菌株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过程曲线 | 第75-77页 |
·不同溶氧水平下菌株发酵生产 2,3-丁二醇的动力学特征 | 第77-78页 |
·多阶段供氧控制模式的提出和实验验证 | 第78页 |
·分批补料发酵 | 第78-81页 |
·讨论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廉价底物粗甘油与糖蜜共底物发酵高效生产 2,3-丁二醇 | 第85-96页 |
·引言 | 第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页 |
·菌株 | 第85页 |
·培养基 | 第85页 |
·培养方法 | 第85页 |
·分析方法 | 第85页 |
·结果 | 第85-93页 |
·解淀粉芽胞杆菌对生物柴油副产物粗甘油的利用情况 | 第85-86页 |
·糖作为辅底物对解淀粉芽胞杆菌利用甘油合成 2,3-丁二醇的影响 | 第86-88页 |
·利用糖蜜作为辅底物提高菌株利用甘油合成 2,3-丁二醇的效率 | 第88-89页 |
·糖蜜与粗甘油共底物发酵合成 2,3-丁二醇供氧工艺研究 | 第89-91页 |
·糖蜜与粗甘油共底物流加发酵合成 2,3-丁二醇 | 第91-93页 |
·讨论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展望 | 第97-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8页 |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08-109页 |
附录Ⅱ:菌株 B10-127的 16Sr RNA部分序列 | 第109-110页 |
附录Ⅲ:来源于解淀粉芽胞杆菌 B10-127的乙偶姻还原酶基因序列 | 第110-111页 |
附录Ⅳ:来源于解淀粉芽胞杆菌 B10-127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序列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