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轿车悬架硬点和衬套刚度联合优化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CONTENTS第10-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引言第13-14页
   ·悬架系统K&C特性简介第14-17页
     ·操纵稳定性概念第14页
     ·悬架结构及其K&C特性与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关系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5-17页
   ·悬架K&C特性台架试验介绍第17-18页
   ·悬架K&C特性虚拟样机实验第18-20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双叉臂前悬架K&C特性分析与优化第21-58页
   ·双叉臂式前悬架结构分析第21-22页
   ·双叉臂悬架运动学数学模型第22-25页
   ·双叉臂悬架动力学模型第25-27页
     ·建立仿真模型的输入条件第25-26页
     ·建立动力学仿真模型第26-27页
   ·双叉臂悬架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第27-33页
     ·实验项目与输入条件第27页
     ·动力学分析方法第27-29页
     ·试验与仿真数据处理第29-33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33-46页
     ·悬架刚度第34-35页
     ·车轮外倾第35-38页
     ·车轮前束第38-42页
     ·轮距变化与侧倾中心高度第42-44页
     ·轴距变化第44页
     ·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偏置距变化特性第44-45页
     ·主销后倾角和主销拖距变化特性第45-46页
   ·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的灵敏度分析第46-52页
     ·灵敏度分析介绍第46页
     ·灵敏度分析工具和方法第46-49页
     ·灵敏度分析结果第49-52页
   ·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优化第52-57页
     ·多岛遗传算法介绍第52页
     ·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优化结果第52-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五连杆独立后悬架K&C特性分析与优化第58-73页
   ·五连杆独立后悬架结构分析第58-60页
   ·五连杆独立后悬架动力学模型第60-61页
   ·五连杆独立后悬架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第61-67页
     ·悬架刚度特性第61-62页
     ·车轮外倾第62-64页
     ·车轮前束第64-66页
     ·轮距变化与侧倾中心高度第66页
     ·轴距变化第66-67页
   ·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的灵敏度分析与优化第67-71页
     ·灵敏度分析第67-68页
     ·灵敏度分析结果第68-69页
     ·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优化结果第69-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四章 目标车优化前、后整车操纵稳定性分析第73-78页
   ·整车参数输入第73页
   ·操纵稳定性实验与分析第73-77页
     ·定半径转弯实验第74-75页
     ·0.8g直线制动实验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8页
总结与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录:悬架仿真与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程序第86-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电动汽车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下一篇:FSE赛车电池散热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