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 案情概述及争议焦点 | 第9-12页 |
(一) 案情简介及法院判决 | 第9-10页 |
1.案情简介 | 第9-10页 |
2.法院判决 | 第10页 |
(二) 案件的争议焦点 | 第10-12页 |
1.本案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的认定 | 第11页 |
2.本案是否为单位犯罪的认定 | 第11页 |
3.单位实施非单位犯罪问题的认定 | 第11-12页 |
二、 张文中行为是否具备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 第12-19页 |
(一) 张文中的行为是否属于诈骗行为 | 第12-15页 |
1.如何认定张文中在申报国债贴息资金过程中的欺诈行为 | 第12-14页 |
2.张文中的欺诈行为是否使相关工作人员陷入认识错误 | 第14-15页 |
3.负责国债贴息资金的相关工作人员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 | 第15页 |
(二) 张文中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第15-19页 |
1.关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为诈骗罪构成要件的理论争议 | 第15-17页 |
2.如何正确理解“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内涵 | 第17页 |
3.如何认定张文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 | 第17-19页 |
三、 张文中的涉案行为是否为单位行为 | 第19-22页 |
(一) 我国关于单位犯罪认定的理论纷争及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二) 张文中的涉案行为是否属于单位行为 | 第20-22页 |
四、 单位实施诈骗行为的刑事责任问题 | 第22-27页 |
(一) 单位实施非单位犯罪在司法解释上的分歧 | 第22-23页 |
(二) 单位实施纯正自然人犯罪的理论纷争 | 第23-25页 |
1.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对立 | 第23-24页 |
2.对否定说的批判 | 第24-25页 |
(三) 张文中应当对诈骗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 第25-27页 |
结语 | 第27-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