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三、文章的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一)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5页 |
(三)创新点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7-23页 |
一、定义界定 | 第17-20页 |
(一)社会保障基金 | 第17-19页 |
(二)社会监督 | 第19-20页 |
二、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21页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页 |
(三)公民权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的现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3-31页 |
一、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的现状 | 第23-26页 |
(一)所立法律的操作性不强 | 第23-24页 |
(二)社会监督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 | 第24-26页 |
(三)公民监督责任的缺失和公民财政金融方面知识的不足 | 第26页 |
二、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 第26-28页 |
(一)当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监督模式存在不足 | 第26-27页 |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 第27页 |
(三)人口老龄化急需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 | 第27-28页 |
三、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组织保证 | 第28页 |
(二)公民意识的提升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社会环境基础 | 第28-29页 |
(三)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现实条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的特点 | 第31-36页 |
一、美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特点 | 第31-33页 |
(一)申诉委员会制度 | 第31-32页 |
(二)社会保障基金运营中的听证制度 | 第32-33页 |
二、德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特点 | 第33-34页 |
(一)成员选举制的基金管理机构 | 第33页 |
(二)便于公众参与的养老保险金公司 | 第33-34页 |
三、英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监管特点 | 第34-36页 |
(一)社会力量在英国养老金监管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 第34页 |
(二)英国两大辅助性监督制度——仲裁机制和申诉机制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监督制度 | 第36-41页 |
一、政府需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 第36-37页 |
(一)完善立法,提升社会力量监管的作用和地位 | 第36页 |
(二)加快公民社会建设提高公民意识 | 第36-37页 |
(三)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设置一个法定咨询机构 | 第37页 |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需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透明的监督途径 | 第37-39页 |
(一)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信息公开披露制度 | 第37-38页 |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人员聘任要采取选举制度 | 第38页 |
(三)法定的民意调查 | 第38页 |
(四)听证会制度 | 第38-39页 |
三、工会在完善社会监督方面的重要举措 | 第39-41页 |
(一)工会在企业中应保持经济独立性 | 第39-40页 |
(二)工会应对参保者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知识的培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介及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