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8-11页 |
摘要 | 第11-14页 |
ABSTRACT | 第14-18页 |
第—章 绪论 | 第18-3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19页 |
·相关研究 | 第19-32页 |
·面部特征点定位和跟踪 | 第19-28页 |
·基于纹理特征的跟踪方法 | 第20-21页 |
·基于局部特征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基于统计信息的特征点识别方法 | 第23-25页 |
·深度相机下的进展 | 第25-28页 |
·表情动画传递 | 第28-32页 |
·表情的运动描述 | 第28-29页 |
·表情传递的主要方法 | 第29页 |
·非真实感表情动画 | 第29-30页 |
·主动外观模型在表情动画传递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研究内容及贡献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2页 |
·本文贡献 | 第32-33页 |
·论文结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相关预备知识 | 第35-45页 |
·主动外观模型 | 第35-42页 |
·主动外观模型算法 | 第35-41页 |
·建模过程 | 第36-39页 |
·匹配过程 | 第39-41页 |
·AAM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Kinect相关知识 | 第42-44页 |
·Kinect相关背景知识 | 第42-43页 |
·Kinect获取的内容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基于KINECT的多视角主动外观模型 | 第45-60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算法概述和整体流程 | 第46-47页 |
·预处理过程-视角相关模型和头部姿态判定模型 | 第47-50页 |
·AAM视角相关模型的建模 | 第47-48页 |
·头部姿态判定模型的训练 | 第48-50页 |
·运行过程-基于3D面部特征点模型的初始化和匹配过程 | 第50-54页 |
·3D面部特征点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AAM的初始化 | 第52-53页 |
·特征点的匹配 | 第53-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实验数据 | 第54页 |
·实验结果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基于边缘约束的AAM轮廓特征点定位 | 第60-68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面部边缘的提取 | 第61-63页 |
·深度图像的获取 | 第61-62页 |
·头部区域的提取 | 第62-63页 |
·面部边缘提取 | 第63页 |
·基于边缘约束的AAM匹配过程 | 第63-65页 |
·实验结果 | 第65-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视频驱动的面部线条动画的生成方法 | 第68-83页 |
·引言 | 第68-69页 |
·面部线条模型 | 第69-73页 |
·线条定义 | 第70页 |
·线条表情模型 | 第70-73页 |
·特征点跟踪 | 第73-75页 |
·AAM模型 | 第74页 |
·初始化和特征点跟踪 | 第74-75页 |
·表情传递 | 第75-77页 |
·提取基础表情系数 | 第75-76页 |
·表情传递 | 第76-77页 |
·实验结果 | 第77-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6页 |
·京剧脸谱绘制上的应用 | 第83页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3-85页 |
·面部特征点定位方面所做的工作 | 第83-84页 |
·视频驱动线条动画方面所做的工作 | 第84-85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01-102页 |
外文论文 | 第102-12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