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房地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内涵和理论 | 第20-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20页 |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趋向 | 第20页 |
·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 | 第20-22页 |
·房地产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1-22页 |
·房地产供求关系理论 | 第22-23页 |
·房地产的供给分析 | 第22页 |
·房地产的需求分析 | 第22-23页 |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内容 | 第23页 |
·非均衡发展理论与房地产 | 第23-25页 |
3 山东省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 第25-35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萌芽起步期(1978-1990 年) | 第25页 |
·投资膨胀期(1991-1995 年) | 第25-26页 |
·市场调整期(1996-1997 年) | 第26页 |
·快速发展期(1998-2003 年) | 第26-27页 |
·平稳发展期(2003-2007 年) | 第27-28页 |
·波动上升期(2008-2012 年) | 第28-29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 第29-35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 第29-32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发展特点 | 第32-35页 |
4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5-55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型的构建 | 第35-38页 |
·评价指标的定性选择 | 第35-36页 |
·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6-37页 |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7-38页 |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8-50页 |
·评价方法简介 | 第38-39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39-44页 |
·山东省各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44-50页 |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 | 第50-55页 |
·指数评价方法简介及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 | 第51-53页 |
·山东省各市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 | 第53-55页 |
5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第55-64页 |
·商品住房价格 | 第55-57页 |
·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分析 | 第55-56页 |
·收入差距大,低收入家庭住房改善难 | 第56-57页 |
·房地产开发结构 | 第57-58页 |
·房地产开发结构趋同,结构性供求矛盾严重 | 第57-58页 |
·住房保障工作进度不均衡 | 第58页 |
·房地产贷款融资 | 第58-60页 |
·房地产贷款额成倍增加 | 第58-59页 |
·自筹资金能力不足 | 第59页 |
·房地产贷款风险增大 | 第59-60页 |
·商品房空置 | 第60-61页 |
·商品房空置量逐步增加 | 第60-61页 |
·空置原因分析 | 第61页 |
·区域差异 | 第61-64页 |
·地方经济和房地产业区域差异大 | 第62-63页 |
·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别明显 | 第63-64页 |
6 山东省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第64-70页 |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土地供给政策 | 第64-66页 |
·加强对房地产土地供给市场的管理 | 第64-65页 |
·制定正确企业战略,树立持续发展观念 | 第65页 |
·加强土地供应法制建设,完善土地供应机制 | 第65-66页 |
·完善房地产金融机制,保障房地产融资 | 第66-67页 |
·科学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 第66页 |
·稳定的金融政策,完善监管制度 | 第66-67页 |
·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 第67-68页 |
·解决房地产供求矛盾,优化供应结构 | 第67页 |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 第67-68页 |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降低房屋空置 | 第68-70页 |
·房地产业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 第68-69页 |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化解空置住房 | 第69-7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研究总结 | 第70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