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火车站论文

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与站前广场一体化趋势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4页
   ·研究背景第9-11页
     ·我国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第9-10页
     ·铁路交通的大规模建设第10页
     ·当前的站前广场设计研究第10-11页
   ·研究对象和内容第11-18页
     ·国外铁路客运站的发展历史第11-13页
     ·国内铁路客站的发展历史第13-17页
     ·我国铁路客站的分类第17-18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9-22页
     ·国外相关研究第19-20页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20-22页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研究框架第22-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第二章 铁路客运站与站前广场传统模式面临的问题第24-34页
   ·传统普速铁路客运站及其站前广场第24-28页
     ·传统普速铁路客运站布局第24页
     ·传统普速铁路客运站站房的特点第24-26页
     ·传统普速铁路客运站站前广场的特点第26-28页
     ·传统普速铁路客运站站房与站前广场的关系第28页
   ·站前广场面积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第28-29页
   ·传统站前广场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第29-30页
   ·人性关怀的缺失第30-31页
     ·信息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第30页
     ·服务设施的短缺第30页
     ·绿化景观的尴尬地位第30-31页
   ·传统铁路客运站和站前广场对城市的割裂第31-32页
   ·实例分析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高速铁路客运站与站前广场的特点及一体化趋势第34-56页
   ·现代城市空间的发展特点对高速铁路客运站集约化的要求第34-36页
     ·城市立体化发展第34-35页
     ·城市建筑一体化第35-36页
     ·小结第36页
   ·高速铁路客运的特点以及站房与站前广场的一体化第36-38页
     ·客运业务的分离第36-37页
     ·快速高效的行车组织第37页
     ·开放的进站模式第37页
     ·多个进出口的设置第37-38页
   ·高速铁路客运站的高架候车、上进下出模式第38-42页
     ·高架候车、上进下出模式第38-41页
     ·高架候车、上进下出模式带来的影响第41-42页
   ·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站房空间的发展趋势第42-50页
     ·候车空间整合化第43页
     ·大空间内的多层叠置第43-44页
     ·室内空间"室外化"第44-46页
     ·进站广厅的作为交通节点第46-47页
     ·售票厅面积的加大第47页
     ·综合换乘概念的引入第47-50页
   ·交通换乘第50-55页
     ·与出租车、小汽车的换乘第51页
     ·与公共汽车的换乘第51-52页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第52-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高速铁路客运站与站前广场一体化的设计策略第56-81页
   ·形成完整的空间序列第56-62页
     ·空间序列对流线的重要性第56-57页
     ·大型高速铁路客运站与站前广场一体化空间序列的组织第57-62页
   ·站房与站前广场底界面的一体化第62-65页
     ·客运站的临广场界面第62-65页
   ·站房地下空间与站前广场地下空间的一体化第65-69页
   ·站前广场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一体化第69-71页
     ·实例分析——日本神户站前广场第71页
   ·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第71-76页
     ·一体化的信息标识系统第71-73页
     ·完整顺畅的无障碍通行流线第73-74页
     ·其他公共设施的设置第74-76页
   ·多层次的景观设计第76-79页
   ·站前广场的弱化甚至消失的情况第79-81页
结语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螺旋钻机自适应协调钻进系统研究
下一篇:那邦水电站右岸边坡变形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