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股权激励与股利分配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框架 | 第16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股权激励度与现金股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一、股权激励的界定 | 第18页 |
二、股票期权的界定 | 第18-19页 |
三、股权激励度的界定 | 第19-20页 |
四、股利及现金股利的界定 | 第20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3页 |
二、控制权理论 | 第23-24页 |
三、权变激励理论 | 第24页 |
四、信号传递理论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的机理分析 | 第27-37页 |
第一节 股权激励发展的制度背景 | 第27-29页 |
一、前股权分置阶段(2005年以前) | 第27-28页 |
二、后股权分置阶段(2005年以后)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的现状 | 第29-33页 |
一、我国股权激励总体实施现状 | 第29-30页 |
二、股权激励度分布结构 | 第30-31页 |
三、不同股权激励度下现金股利分配现状 | 第31-33页 |
第三节 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3-36页 |
一、基于激励制度背景的理论分析 | 第33-35页 |
二、基于现金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7-55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38-43页 |
一、样本的选取及来源 | 第38-39页 |
二、变量的选择 | 第39-42页 |
三、模型的构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主成分分析检验与结果 | 第43-46页 |
一、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 | 第44页 |
二、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44-46页 |
第四节 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实证分析 | 第46-53页 |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二、单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三、总体样本回归分析 | 第48-50页 |
四、对比回归分析 | 第50-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5-62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一、股权激励度越高,上市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水平就越高 | 第55-56页 |
二、不同制度环境下,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 第56页 |
三、不同公司治理特征下,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的敏感度不同 | 第56页 |
四、不同激励有效期下,股权激励度对现金股利影响程度不同 | 第56页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56-60页 |
一、完善期权激励方案设计 | 第57页 |
二、优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57-58页 |
三、发展成熟的经理人市场 | 第58页 |
四、建立高效率的资本市场 | 第58-59页 |
五、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一、研究局限 | 第60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