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CO2/CH4在微波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0页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7-18页
   ·二氧化碳分离现状第18-19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0-40页
   ·CO_2/CH_4的分离方法研究进展第20-27页
     ·吸收分离法第20-23页
     ·吸附分离法第23-25页
     ·膜分离法第25-26页
     ·低温分离法第26页
     ·生物法脱碳第26页
     ·脱碳方法的选择第26-27页
   ·吸附剂第27-32页
     ·活性炭第27-29页
     ·活性炭纤维第29-30页
     ·分子筛第30-31页
     ·活性氧化铝第31页
     ·硅胶第31页
     ·吸附剂的选择第31-32页
   ·活性炭改性方法第32-34页
     ·氧化及还原改性第32-33页
     ·负载金属改性第33页
     ·酸碱改性第33-34页
   ·吸附理论基础第34-40页
     ·单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第34-37页
     ·多组分气体吸附平衡第37-38页
     ·吸附热力学基本理论第38-40页
第三章 实验装置和方法第40-52页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第40-41页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第41-42页
     ·实验材料第41-42页
     ·实验仪器第42页
   ·吸附剂预处理第42-43页
   ·吸附实验第43-48页
     ·静态吸附实验第43-45页
     ·动态吸附实验第45-48页
   ·吸附剂表征第48页
     ·孔结构分析第48页
     ·XRD表征第48页
     ·热重分析第48页
   ·吸附分离性能评价指标第48-51页
     ·分离因子第48-50页
     ·穿透曲线第50页
     ·再生度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CO_2、CH_4、N_2在微波活性炭上的静态吸附平衡特性第52-65页
   ·载体的选择第52-54页
     ·吸附剂预处理第52页
     ·吸附剂表征第52-53页
     ·CO_2、CH_4在三种活性炭样品上的吸附等温线第53-54页
   ·CO_2、CH_4及N_2在微波椰壳活性炭上的静态吸附平衡特性第54-63页
     ·CO_2、CH_4及N_2纯组分气体吸附等温线第55-56页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及结果分析第56-59页
     ·CO_2/CH_4/N_2混合组分在微波椰壳活性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第59-61页
     ·CO_2/CH_4/N_2在微波椰壳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性能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改性MCAC的制备条件优化实验第65-80页
   ·改性微波椰壳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65-66页
   ·微波椰壳活性炭吸附剂的制备条件优化实验研究第66-78页
     ·活性组分的筛选第66-69页
     ·碳酸钾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69-71页
     ·焙烧温度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71-74页
     ·浸渍碱溶液种类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74-76页
     ·浸渍碱含量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六章 改性MCAC吸附实验及再生实验研究第80-90页
   ·吸附温度对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0-81页
   ·预吸附水对改性吸附剂对CO_2/CH_4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1-84页
     ·吸附剂载水方法第81页
     ·吸附剂表征第81-82页
     ·载水量对吸附剂对CO_2/CH_4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2-84页
   ·不同的进口浓度配比对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第84-85页
   ·再生实验研究第85-89页
     ·真空脱附再生第86-87页
     ·加热再生第87-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七章 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第90-105页
   ·CO_2、CH_4在K_2CO_3/MCAC吸附剂上的吸附热力学分析第90-94页
     ·CO_2、CH_4在K_2CO_3/MCAC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第90-92页
     ·吸附热力学第92-94页
   ·CO_2、CH_4在K_2CO_3/MCAC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第94-101页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94-97页
     ·CO_2、CH_4吸附动力学特征分析第97-101页
   ·吸附机理研究第101-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第105-108页
   ·研究结论第105-106页
   ·创新点第106-107页
   ·建议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7页
附录A 相关计算程序第117-119页
附录B 研究成果第119-121页
附录C 参加的科研项目情况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轮机弱可压缩水体耦合水锤与空化流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泥磷制磷酸盐联产PH3/THPC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