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2章 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概述 | 第12-17页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2页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 第12-13页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功能 | 第13-14页 |
·为农民实现政治参与提供一条可能的途径 | 第13页 |
·可以成为政府的一种反制机制,促进政策变革 | 第13-14页 |
·可以引起社会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 | 第14页 |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 第14-17页 |
·土地纠纷类群体性事件 | 第14-15页 |
·环境损害类群体性事件 | 第15页 |
·利益矛盾类群体性事件 | 第15页 |
·结果处理不满类群体性事件 | 第15-16页 |
·价值追求类群体性事件 | 第16-17页 |
第3章 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源分析 | 第17-30页 |
·基层组织力量不断弱化是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原因 | 第17-22页 |
·农村社会新旧制度交替致使基层政府控制力的下降 | 第17-18页 |
·村民政治参与渠道狭窄,利益诉求机制不畅 | 第18-20页 |
·部分村官素质不高,难以履行管理职责 | 第20页 |
·农村基层干部腐败、官僚主义严重,工作方式简单粗暴 | 第20-22页 |
·利益结构分化和利益矛盾不断凸显是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经济原因 | 第22-27页 |
·利益结构分化,利益冲突不断凸显 | 第22-23页 |
·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 第23-26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严重缺位 | 第26-27页 |
·农民传统意识中对权力的膜拜和迷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文化原因 | 第27-28页 |
·农民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 | 第28-30页 |
·部分村民文化素质不高,仍存在封建思想残余 | 第28-29页 |
·内心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扭曲了农民心理 | 第29-30页 |
第4章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方略 | 第30-41页 |
·改进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 第30-33页 |
·规范农村非正式组织,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 第30-31页 |
·基层官员应树立群众观点,提高素质,改正工作作风 | 第31-33页 |
·完善利益诉求机制 | 第33-34页 |
·积极发挥人大、政协的利益表达功能 | 第33页 |
·建立健全的村民议事制度 | 第33-34页 |
·完善人民信访制度,实现信访反映农民利益诉求的功能 | 第34页 |
·完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 | 第34-37页 |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缓和农村社会矛盾 | 第34-35页 |
·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 第35-36页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 第36-37页 |
·完善法律运行机制 | 第37-38页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快农村法制化进程 | 第37页 |
·强化法律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 第37-38页 |
·要保证制度创新,提高农民制度认同感 | 第38-41页 |
·提高制度创新的质量以增强民众对制度的认同 | 第39页 |
·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提高民众对制度的认同感 | 第39-40页 |
·建立制度惩处机制以提高民众制度认同感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