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定边姬源油区延9、长2油层组油藏描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8页
第一章 油田概况第8-10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8-9页
     ·油区地质概况第8页
     ·区域构造位置第8页
     ·勘探开发历程第8-9页
   ·资料情况第9-10页
第二章 油田地质特征第10-42页
   ·地层简况第10-14页
     ·概况第10页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0-12页
     ·各层段岩性及电性特征第12-14页
   ·油田构造及圈闭特征第14-15页
     ·不同的层位的构造特征第14页
     ·不同的层位的圈闭特征第14-15页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第15-20页
     ·不同油层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判识标志第15-18页
     ·不同层位沉积微相类型及砂体展布特征第18-20页
   ·储层特征及其评价第20-35页
     ·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第20-22页
     ·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第22-24页
     ·物性特征第24-27页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第27-30页
     ·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第30-33页
     ·储层的分类及其评价第33-35页
   ·油藏特征及油水分布规律第35-42页
     ·流体性质第35-38页
     ·温压系统第38页
     ·润湿性特征第38-40页
     ·油藏特征第40页
     ·油水分布规律第40-42页
第三章 储量计算第42-53页
   ·参数的选择第42-51页
     ·计算单元和储量类别第42页
     ·含油面积第42页
     ·油层有效厚度第42-47页
     ·有效孔隙度第47页
     ·含油饱和度第47-50页
     ·地面原油密度第50-51页
     ·原油体积系数第51页
   ·储量计算第51页
     ·石油地质储量第51页
     ·储量计算结果第51页
   ·储量评价第51-53页
     ·可靠性评价第51-52页
     ·综合评价第52-53页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3-70页
   ·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第53页
   ·剩余油分布类型第53-56页
     ·未动用的剩余油油层第53-54页
     ·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流区第54-55页
     ·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第55-56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6-69页
     ·剩余油饱和度的求法第56-67页
     ·姬塬剩余油分布特征第67-69页
   ·剩余油与沉积相的关系第69-70页
第五章 注水开发第70-94页
   ·注水开发现状第70-72页
     ·油田注水开发概述第70-71页
     ·注水过程的地质分析第71页
     ·姬塬油田开发现状第71-72页
   ·开发效果评价第72-86页
     ·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地质因素第72-74页
     ·开发效果评价的生产动态特征第74页
     ·姬塬油田开发效果第74-81页
     ·采收率的计算第81-85页
     ·可采储量第85页
     ·注水效果及合理性分析第85-86页
   ·开发调整方案第86-92页
     ·调整目的第86页
     ·调整原则第86-88页
     ·调整依据第88-91页
     ·调整方案部署第91-92页
   ·开发指标预测第92-93页
     ·水驱控制程度第92页
     ·水驱采收率第92-93页
   ·方案实施要求第93-94页
第六章 有利区块评价预测第94-96页
   ·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分析第94页
   ·有利勘探区预测第94-96页
     ·长2有利勘探区预测第94-95页
     ·延安组有利目标选择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9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8-99页
详细摘要第99-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山地非纵采集方法研究
下一篇:高桥地区黄土塬全数字地震采集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