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拟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 拟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产权的一般理论 | 第16-28页 |
一、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产生 | 第16-19页 |
(一)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 第17-18页 |
(三) 马克思产权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 | 第18-19页 |
二、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 第19-24页 |
(一) 产权(所有权)是经济关系的意志体现 | 第20-21页 |
(二) 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法权关系 | 第21-23页 |
(三) 产权具有不同的权能结构形式 | 第23-24页 |
三、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历史作用及价值 | 第24-28页 |
(一)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批判 | 第24-25页 |
(二) 马克思产权理论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25-26页 |
(三) 马克思产权理论对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作用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分析 | 第28-45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一) 林权、集体林权 | 第28页 |
(二) 集体林权制度 | 第28-29页 |
二、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 第29-32页 |
(一) 对马克思关于产权关系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原理的运用 | 第29-30页 |
(二) 对马克思关于产权“权利束”原理的运用 | 第30-31页 |
(三) 对马克思关于产权权能结构原理的运用 | 第31-32页 |
三、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证分析 | 第32-45页 |
(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史的回溯 | 第32-35页 |
(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因 | 第35-38页 |
(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绩效分析 | 第38-42页 |
(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建议及对策 | 第45-48页 |
一、 促进多种林业产权所有制共同发展 | 第45页 |
二、 推动集体林权市场化运行 | 第45-46页 |
三、 规范和完善林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制度 | 第46-47页 |
四、 大力发展壮大林业经济合作组织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