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前言 | 第10-24页 |
·香蕉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现状与危害 | 第11-12页 |
·香蕉枯萎病的症状特点 | 第12-13页 |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小种 | 第13-14页 |
·香蕉枯萎病病原学 | 第13页 |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小种的为害 | 第13-14页 |
·香蕉枯萎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病理学及遗传学基础研究 | 第15页 |
·抗病品种选育与生物防治 | 第15-18页 |
·综合防治与植物检疫 | 第18-19页 |
·链霉菌在香蕉枯萎病防治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链霉菌作为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的优势 | 第19-21页 |
·链霉菌的生防作用机制 | 第21-22页 |
·抗生素的直接利用及其局限性 | 第22页 |
·活体链霉菌菌剂的直接利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材料 | 第24-26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4-25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主要药品试剂及原材料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供试病原菌菌株及香蕉品种苗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36页 |
·链霉菌的鉴定 | 第26-33页 |
·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26-31页 |
·形态特征与培养特征 | 第31页 |
·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方法 | 第31-33页 |
·链霉菌固体发酵优化 | 第33-34页 |
·培养基主成份的筛选 | 第33页 |
·孢子量的测定方法 | 第33页 |
·培养基的正交试验优化 | 第33-34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34页 |
·链霉菌对FOC拮抗机理初探 | 第34页 |
·平板对峙培养拮抗作用研究 | 第34页 |
·拮抗物质为胞外抑或胞内分泌初步研究 | 第34页 |
·复合菌剂的制备 | 第34-35页 |
·复合菌剂的防效评价 | 第35-36页 |
·小区防效试验 | 第35-36页 |
·大区对比防效试验 | 第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9页 |
·放线菌的鉴定结果 | 第36-46页 |
·菌株BWL58及BWL15-4的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 第36-39页 |
·菌株BWL58及BWL15-4的形态特征 | 第39-41页 |
·菌株BWL58及BWL15-4的培养特征观察 | 第41-42页 |
·菌株BWL58及BWL15-4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42-46页 |
·菌株的代谢产物特性实验 | 第42-44页 |
·菌株的碳源利用实验 | 第44-46页 |
·链霉菌固体发酵优化结果 | 第46-52页 |
·主基质的筛选结果 | 第46-47页 |
·培养基正交试验结果 | 第47-50页 |
·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50-52页 |
·培养温度对生防菌固体发酵的影响 | 第50页 |
·初始pH值对产孢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接种量对产孢的影响 | 第51-52页 |
·链霉菌的拮抗机理初步研究 | 第52-54页 |
·载体筛选结果 | 第54-56页 |
·第一批筛选载体测试结果 | 第54-55页 |
·第二批筛选载体测试结果 | 第55-56页 |
·小区防效试验结果 | 第56-58页 |
·大田防效对比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关于链霉菌BWL58和BWL15-4菌株的鉴定 | 第59页 |
·关于链霉菌BWL58和BWL15-4菌株的固态发酵优化 | 第59页 |
·关于固体发酵产物的菌剂制备 | 第59-60页 |
·关于有机肥、生防菌和抗病品种结合对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 | 第60页 |
·关于链霉菌在香蕉根际土壤定殖问题 | 第60页 |
·关于生防菌剂的施用方法技术问题 | 第60-61页 |
·关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评价方法问题 | 第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