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论:现实与理论、立法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 第10-13页 |
一、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立法规范分析 | 第13-19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 | 第13-15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规定 | 第15-16页 |
(三) 国际公约的规定 | 第16页 |
(四) 我国的立法规定 | 第16-17页 |
(五) 小结 | 第17-19页 |
二、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学说纷争审视 | 第19-26页 |
(一) 作者精神权利转让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 第19-21页 |
(二) 有关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不同理论主张 | 第21-24页 |
1、精神权利禁止转让说 | 第21-22页 |
2、精神权利自由转让说 | 第22-23页 |
3、精神权利限制转让说 | 第23-24页 |
(三) 学说纷争下的评析 | 第24-26页 |
三、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前提要件探讨 | 第26-37页 |
(一) 质疑:作者精神权利是人身权 | 第26-33页 |
1、学界对作者精神权利系人身权的定性 | 第26-27页 |
2、作者精神权利与民法意义上人身权之区别说明精神权利非人身权 | 第27-32页 |
3、民法意义上人身权之属性决定了作者精神权利非人身权 | 第32-33页 |
(二) 反思:作者精神权利是财产权 | 第33-37页 |
1、著作权的财产权属性并不能说明作者精神权利系财产权 | 第33-34页 |
2、作者精神权利具有财产性 | 第34-37页 |
四、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理论基础阐释 | 第37-45页 |
(一) 思考的前提——作者精神权利与作者及其人格并非密不可分 | 第37-41页 |
1、理论层面上的论证 | 第37-39页 |
2、规范视阈下的分析 | 第39-41页 |
(二) 思考的结论——作者精神权利二分法:能动性权利与防卫性权利 | 第41-45页 |
1、将作者精神权利分为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的不足之处 | 第41-42页 |
2、能动性权利的划分 | 第42-43页 |
3、防卫性权利的划分 | 第43页 |
4、作者精神权利二分法对精神权利转让的意义 | 第43-45页 |
五、作者精神权利转让的法律制度建构 | 第45-55页 |
(一) 能动性权利的可转让性 | 第45-50页 |
1、发表权的转让 | 第45-48页 |
2、修改权的转让 | 第48-50页 |
(二) 防卫性权利的不可转让 | 第50-53页 |
1、署名权的不可转让 | 第50-53页 |
2、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不可转让 | 第53页 |
(三) 收回权在我国法上不宜作出明确的规定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列表 | 第66-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