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四)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 第14-22页 |
(一) 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 第14-16页 |
1. 产业集群的现象及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 产业集群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 产业集群的聚集性特征 | 第15页 |
(2) 产业集群的网络关系 | 第15页 |
(3) 产业集群的外部性特征 | 第15-16页 |
(二) 公司创业导向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1. 创业现象的出现 | 第16页 |
2. 创业导向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3. 公司创业导向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17-18页 |
(三) 动态能力理论概述 | 第18-19页 |
1. 动态能力理论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 动态能力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四) 技术创新理论相关概述 | 第19-22页 |
1. 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及内涵 | 第19-20页 |
2. 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20页 |
3. 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 第20-22页 |
三、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 第22-31页 |
(一) 基本关系模型构建 | 第22-23页 |
(二) 理论模型中各变量维度划分与说明 | 第23-25页 |
1. 创业导向的四维度 | 第23页 |
2. 动态能力的二维度 | 第23-24页 |
3. 集群环境的知识溢出 | 第24页 |
4. 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三)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 | 第25-31页 |
1. 企业创业导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第25-26页 |
2. 企业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第26-28页 |
3. 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的关系 | 第28页 |
4.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 第28-29页 |
5. 集群环境的调节作用 | 第29-31页 |
五、产业集群中企业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31-47页 |
(一) 统计方法 | 第31-33页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31页 |
2. 样本数量的确定 | 第31页 |
3. 问卷设计 | 第31-33页 |
(1) 变量的测量 | 第31-33页 |
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33页 |
(二)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6页 |
1. 数据收集与基本情况统计 | 第33页 |
2. 描述性统计 | 第33-36页 |
(三) 问卷分析 | 第36-42页 |
1. 问卷信度检验 | 第36-37页 |
2. 问卷的效度分析 | 第37-42页 |
(1) 创业导向效度分析 | 第38-39页 |
(2) 动态能力效度分析 | 第39-40页 |
(3) 集群环境效度分析 | 第40-41页 |
(4) 技术创新效度分析 | 第41-42页 |
(四) 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1. 创业导向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2. 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3. 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五) 对动态能力中介变量的验证 | 第43-45页 |
1. 创业导向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2. 创业导向与动态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六) 对集群环境调节作用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 第45页 |
(七)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六、结论与启示 | 第47-52页 |
(一) 研究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1. 创业导向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47页 |
2. 动态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 第47-48页 |
3. 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 第48页 |
4. 集群环境的调节效应 | 第48页 |
(二) 本研究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 第48-49页 |
(三)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四)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1. 不足之处 | 第50-51页 |
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7-61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