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合作规划理论 | 第17页 |
·研究内容及主要思路 | 第17-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主要思路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 第21-3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6页 |
·风貌 | 第21页 |
·传统风貌街区 | 第21-23页 |
·社区 | 第23页 |
·社区参与 | 第23-26页 |
·国内外社区参与相关研究 | 第26-30页 |
·中国大陆地区社区参与相关研究 | 第26页 |
·其它地区社区参与相关研究 | 第26-30页 |
·国内外社区参与传统风貌街区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研究 | 第30-33页 |
·日本社区营造案例——古川町的营造 | 第30-32页 |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案例——高雄县美浓聚落的保存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传统风貌街区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第34-40页 |
·旅游开发及旅游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旅游开发 | 第34页 |
·旅游开发模式 | 第34-35页 |
·常规式旅游开发与社区参与式旅游开发比较 | 第35-38页 |
·开发主体 | 第35-36页 |
·开发目的 | 第36-37页 |
·居民态度 | 第37页 |
·旅游所处阶段 | 第37-38页 |
·基于社区参与的传统风貌街区旅游开发模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传统风貌街区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 第40-54页 |
·传统风貌价值的再认识 | 第41-44页 |
·物质风貌 | 第41-42页 |
·非物质风貌 | 第42-44页 |
·探寻参与的动力 | 第44-47页 |
·合理的利益驱动 | 第44-46页 |
·情感驱动 | 第46-47页 |
·社区组织的建立 | 第47-49页 |
·中国传统社区中宗族思想的体现 | 第48页 |
·以宗族思想为借鉴的社区组织建立 | 第48-49页 |
·其他社区力量的支持 | 第49页 |
·社区生活的全而营造 | 第49-53页 |
·人的营造 | 第50-51页 |
·文的营造 | 第51页 |
·地的营造 | 第51-52页 |
·产的营造 | 第52-53页 |
·景的营造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上海田子坊传统风貌街区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研究 | 第54-62页 |
·田子坊传统风貌分析 | 第54-57页 |
·物质风貌 | 第54-55页 |
·非物质风貌 | 第55-57页 |
·子坊社区参与动力研究 | 第57-58页 |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57-58页 |
·情感驱动的不足 | 第58页 |
·田子坊社区组织的建立 | 第58-59页 |
·当地社区组织的建立 | 第58-59页 |
·其他民间力量的支持 | 第59页 |
·田子坊社区生活的营造 | 第59-61页 |
·地的营造 | 第59-60页 |
·其他方面的营造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论文总结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