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保障性住房制度定义及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保障性住房制度含义 | 第17页 |
·保障性住房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公平分配原理 | 第18页 |
·社会保障原理 | 第18-20页 |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0页 |
·住房过滤理论 | 第20-23页 |
第二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嬗变进程及现状 | 第23-33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嬗变 | 第23-27页 |
·公共住房制度传统阶段(1949—1977 年) | 第23页 |
·公共住房制度探索和试点阶段(1978—1990 年) | 第23-24页 |
·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发展阶段(1991—1994 年) | 第24页 |
·公共住房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全貌实施阶段(1994—1998 年) | 第24页 |
·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发展时期(1998—2004 年) | 第24-25页 |
·住房制度改革的调整创新阶段(2005 至今) | 第25-27页 |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现状 | 第27-33页 |
·廉租房制度的实施情况 | 第27-28页 |
·经济适用房现状 | 第28-29页 |
·公共租赁房建设 | 第29-30页 |
·限价房建设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国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 | 第33-41页 |
·德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3-35页 |
·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主要形式 | 第33-34页 |
·德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特点 | 第34-35页 |
·所处外部商业环境 | 第35页 |
·美国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5-37页 |
·美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形式 | 第35-36页 |
·美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特点 | 第36页 |
·美国保障性住房所处的外部市场环境 | 第36-37页 |
·日本保障性住房制度 | 第37-41页 |
·日本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的方式 | 第37-38页 |
·日本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 第38页 |
·日本保障性住房所处外部市场环境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1-47页 |
·准入和退出机制存在漏洞 | 第41-43页 |
·准入机制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退出机制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建设比较滞后 | 第43-45页 |
·当前分配管理中的问题 | 第43页 |
·租房补贴变成生活补贴 | 第43-44页 |
·廉租房租金收取困难 | 第44页 |
·存在挪用保障金现象 | 第44页 |
·廉租房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44页 |
·住房保障管理机构不健全,法律体系建设滞后 | 第44-45页 |
·保障性住房财政力度不够 | 第45-46页 |
·住房保障的投入比例仍然太少 | 第45页 |
·政府财政供给的瞄准机制依然不健全 | 第45页 |
·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严重缺失 | 第45-46页 |
·保障性住房金融政策不足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启示 | 第47-53页 |
·加快住房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为住房保障制度提供法律依据 | 第47-48页 |
·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48页 |
·针对不同收入群体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 第48-49页 |
·建立公司合作的伙伴关系,积极拓宽保障性住房来源渠道 | 第49页 |
·健全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机制 | 第49-50页 |
·建立保障性住房系统的管理制度 | 第50-51页 |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财政制度 | 第51页 |
·发挥住房金融体系的住房创新功能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