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唐代琵琶诗研究概述 | 第7-15页 |
第一节 琵琶诗的定义及选取标准 | 第7-8页 |
第二节 唐代琵琶诗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一 琵琶乐器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 唐诗中琵琶诗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唐代琵琶诗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唐代琵琶乐器考述 | 第15-55页 |
第一节 琵琶的名称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唐代琵琶种类和形制 | 第16-42页 |
一 曲项琵琶 | 第17-25页 |
二 五弦琵琶 | 第25-32页 |
三 阮咸 | 第32-42页 |
第三节 唐代琵琶构造 | 第42-49页 |
一 面板 | 第42-43页 |
二 背板 | 第43-45页 |
三 捍拨 | 第45-47页 |
四 拨子 | 第47-48页 |
五 丝弦 | 第48-49页 |
第四节 唐代琵琶演奏方式 | 第49-55页 |
一 演奏场合 | 第49-52页 |
二 演奏形式 | 第52-55页 |
第三章 唐诗所见琵琶曲考述 | 第55-70页 |
第一节 《绿腰》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凉州》 | 第57-60页 |
第三节 《霓裳羽衣曲》 | 第60-63页 |
第四节 《甘州》 | 第63-65页 |
第五节 《雨霖铃》 | 第65-66页 |
第六节 其他琵琶曲 | 第66-70页 |
第四章 唐诗所见琵琶演奏者考述 | 第70-83页 |
第一节 男性琵琶演奏者考述 | 第70-78页 |
一 贺怀智 | 第70-72页 |
二 段善本 | 第72-74页 |
三 康昆仑 | 第74-75页 |
四 曹善才、曹纲 | 第75-77页 |
五 赵璧 | 第77-78页 |
第二节 女性琵琶演奏者考述 | 第78-83页 |
一 泰娘 | 第78-79页 |
二 冯小怜 | 第79-80页 |
三 琵琶女 | 第80-81页 |
四 英英 | 第81-83页 |
第五章 唐代琵琶诗发展历程 | 第83-92页 |
第一节 初唐起始期 | 第83-84页 |
第二节 盛唐发展期 | 第84-85页 |
第三节 中唐兴盛期 | 第85-90页 |
第四节 晚唐消歇期 | 第90-92页 |
第六章 唐代琵琶诗的抒情艺术 | 第92-102页 |
第一节 唐代琵琶诗情感抒发艺术 | 第92-97页 |
一 琵琶一曲肠堪断 琵琶弦中苦调多——悲怨的情感 | 第92-95页 |
二 满堂醉客争笑语 嘈囋琵琶青幕中——欢乐的情感 | 第95页 |
三 何言此处同风月 蓟北江南万里情——闲适恬淡的情感 | 第95-96页 |
四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慷慨悲壮的情感 | 第96-97页 |
第二节 唐代琵琶诗抒情形象塑造艺术 | 第97-102页 |
一 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以边关将士为代表的戍人形象 | 第97-98页 |
二 片片红颜落 双双泪眼生——以昭君为代表的流落边塞的女性形象 | 第98-100页 |
三 人生莫作妇人身 百年苦乐由他人——女性琵琶演奏者形象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唐代琵琶诗的传声艺术 | 第102-119页 |
第一节 唐代琵琶诗以声拟声艺术 | 第102-106页 |
一 以珠、玉、盘、铃振动声拟声 | 第102-103页 |
二 以动物鸣叫声拟声 | 第103-104页 |
三 以叠字象声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唐代琵琶诗以境现声艺术 | 第106-109页 |
第三节 唐代琵琶诗以典传声艺术 | 第109-119页 |
第八章 《琵琶行》、《琵琶歌》与《悲善才》比较研究 | 第119-145页 |
第一节 玉柱连连影相似——三诗相似之处 | 第119-134页 |
一 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的相似性 | 第120-124页 |
二 人物形象塑造的相似性 | 第124-129页 |
三 构思手法的相似性 | 第129-134页 |
第二节 朱弦一一声不同——三诗相异之处 | 第134-141页 |
一 语言风格 | 第134-137页 |
二 音乐形象的塑造 | 第137-138页 |
三 用词特色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君有绝艺终身宝 方寸巧心通万造——《琵琶行》独特之处 | 第141-145页 |
一 琵琶声里说谪愁——行文线索 | 第141-143页 |
二 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白艺术 | 第143-145页 |
第九章 唐代琵琶诗的文化意蕴 | 第145-155页 |
第一节 唐代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反映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唐代音乐审美倾向的反映 | 第146-151页 |
第三节 唐代宴饮文化的反映 | 第151-152页 |
第四节 唐代乐妓文化的反映 | 第152-155页 |
第十章 唐代琵琶诗的价值 | 第155-161页 |
第一节 文学价值 | 第155-157页 |
第二节 史料价值 | 第157-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9页 |
后记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