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0-17页 |
·科技园区 | 第10-11页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1-15页 |
·公共生活 | 第15页 |
·人、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三者紧密联系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与样本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文献与理论基础 | 第20-3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0-26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0-25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5-26页 |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环境与行为研究理论 | 第26-29页 |
·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第29-34页 |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特殊性分析 | 第34-36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基础——建成后使用状况评价(POE) | 第36-39页 |
·行为测量评价法 | 第36-3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厦门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调查与分析 | 第39-63页 |
·园区空间调查 | 第39-44页 |
·厦门软件园二期概况 | 第39-40页 |
·厦门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 第40页 |
·采用的调查方法 | 第40-42页 |
·调查时间的选择 | 第42页 |
·调查区域 | 第42-44页 |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4-61页 |
·初步调查阶段 | 第44-46页 |
·全面调查阶段 | 第46-58页 |
·行为核查表观察结果分析 | 第58-60页 |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调查结论 | 第61-63页 |
第4章 厦门软件园二期园区公共空间的认知与满意度调研 | 第63-87页 |
·调研方式与步骤 | 第63-67页 |
·园区公共空间使用者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 第63-64页 |
·采用的调研方式 | 第64-67页 |
·调查对象和时间 | 第67页 |
·调查资料分析 | 第67-84页 |
·使用者属性与行为特征分析 | 第68-73页 |
·使用者属性与行为特征分析 | 第73-76页 |
·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停留活动因素 | 第76-80页 |
·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可及性分析 | 第80-84页 |
·调查结论 | 第84-87页 |
第5章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87-115页 |
·厦门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现存问题 | 第87-93页 |
·对行为活动观察记录进行的分析 | 第87-88页 |
·通过问卷访问结合后评估对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分析 | 第88-93页 |
·建议 | 第93-96页 |
·厦门软件园二期公共空间规划改善建议 | 第93-94页 |
·公共空间的边界设计 | 第94-96页 |
·成因分析 | 第96-100页 |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设计忽略人与环境的互动 | 第96-97页 |
·公共空间设计忽视空间的适应性 | 第97-98页 |
·人的行为需求变化对科技园区公共空间提出新的要求 | 第98-99页 |
·交流需求日益迫切 | 第99-100页 |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公共生活的需求 | 第100-114页 |
·公共空间的本质和主体 | 第100-104页 |
·公共生活对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 第104-108页 |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该关注的要素 | 第108-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9页 |
·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意义评估 | 第116页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附录 | 第125-12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