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不足 | 第22-24页 |
一、研究重点与难点分析 | 第22页 |
二、创新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一章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 | 第24-36页 |
第一节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概况分析 | 第24-30页 |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状况 | 第25-27页 |
二、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快速发展原因 | 第27-29页 |
三、目前国外劳务市场的特点及其走势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的制约因素 | 第30-36页 |
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31-32页 |
二、我国劳务输出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8页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的历史沿革 | 第36-38页 |
一、清代的“契约华工” | 第36-37页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援助性的劳务输出 | 第37页 |
三、改革开放后的境外劳务输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的现状 | 第38-44页 |
一、我国政府监管对外劳务输出的优势 | 第38-40页 |
二、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的主要特征 | 第40-41页 |
三、我国政府监管对外劳务输出的实施方式 | 第41-42页 |
四、我国政府在对外劳务输出监管中职能的体现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在对外劳务输出中监管问题分析 | 第44-48页 |
一、国际政府间协商参与不积极 | 第44-45页 |
二、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不协调 | 第45-46页 |
三、境外劳务输出法律不健全 | 第46-47页 |
四、教育和培训制度与国际不接轨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及其借鉴 | 第48-57页 |
第一节 国内一些地区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 | 第48-50页 |
一、江苏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 | 第48-49页 |
二、河南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亚洲各政府对劳务输出监管的政策 | 第50-54页 |
一、亚洲政府针对劳务输出人员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 第50页 |
二、亚洲政府针对劳务输出机构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 第50-52页 |
三、亚洲政府为扩大劳务输出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亚洲政府劳务输出监管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第54-57页 |
一、我国政府从多方位对对外劳务输出进行监管 | 第54-55页 |
二、我国政府在监管中要明确职能的转变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加强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57-68页 |
第一节 明确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国外策略定位 | 第57-59页 |
一、加强与国外政府的协商,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 第57-58页 |
二、加强政府谈判力度,开拓海外劳务市场 | 第58页 |
三、发挥驻外使馆的参赞作用 | 第58-59页 |
四、设立境外劳务风险基金,维护劳务人员的权益 | 第59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的监管体制 | 第59-64页 |
一、建立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 | 第59-61页 |
二、政府加强对国内劳务市场的监管力度 | 第61-62页 |
三、完善对外劳务输出的立法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加强政府对外劳务输出监管中的服务职能 | 第64-68页 |
一、政府强化服务观念,对劳务输出给予支持与鼓励 | 第64-65页 |
二、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中心 | 第65页 |
三、调整输出结构,拓展出国劳务渠道 | 第65-66页 |
四、重视培训,打造国际劳务品牌 | 第66-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