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设计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4页 |
·制造业产品可靠性水平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可靠性提升工程”与可靠性专业人才需求 | 第12-13页 |
·国内外可靠性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15-17页 |
2 可靠性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模式 | 第17-29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 | 第17-20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定义 | 第17-18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技术框架 | 第18-19页 |
·基础理论—故障学 | 第19页 |
·基础技术 | 第19-20页 |
·集成技术 | 第20页 |
·应用技术 | 第20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评价 | 第20-23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 | 第20-21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 | 第21-22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等级 | 第22-23页 |
·可靠性系统工程的应用模式 | 第23-26页 |
·RMS技术集成平台 | 第23-24页 |
·应用模式的内涵 | 第24-26页 |
·实施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必要性 | 第26页 |
·可靠性工程师能力素质模型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 | 第29-48页 |
·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总体框架 | 第29-31页 |
·认证对象设计 | 第31-32页 |
·面向的主要行业 | 第31-32页 |
·层次结构 | 第32页 |
·知识体系设计 | 第32-34页 |
·专家体系设计 | 第34-36页 |
·理论考试设计 | 第36-43页 |
·考试分级设计 | 第36-37页 |
·考试人员资格设计 | 第37-38页 |
·考试命题设计 | 第38-41页 |
·命题流程设计 | 第41-43页 |
·考试实施 | 第43页 |
·阅卷及成绩发布 | 第43页 |
·实践考试设计 | 第43-44页 |
·证书管理 | 第44-45页 |
·培训体系设计 | 第45页 |
·评价体系设计 | 第45-46页 |
·认证主体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运行案例分析 | 第48-56页 |
·认证主体运行分析 | 第48-49页 |
·知识体系运行分析 | 第49-50页 |
·专家体系运行分析 | 第50-51页 |
·理论考试运行分析 | 第51-54页 |
·命题工作 | 第51-52页 |
·考试报名 | 第52-53页 |
·考试成绩分析 | 第53-54页 |
·实践考试运行分析 | 第54页 |
·证书管理 | 第54页 |
·培训体系运行 | 第54-55页 |
·评价体系运行 | 第55页 |
·运行分析总结 | 第55-5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作者简历 | 第60-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2页 |